人们经常会对焦虑有所误解,将其与急躁、无所适从、情绪失控等负面状态联系在一起。但在心理学中,焦虑其实是一种比较高能量的心理状态——任何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紧急或重大的任务,产生焦虑是正常而必然的,适度焦虑可调动起生理和心理能量,有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
其实,每个人总是在不停地应对变化,当人们对一些事情非常看重,却又认为风险较大、失败可能性较高时,就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在焦虑情绪的背后,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低估,而一般健康人则对自己会“轻微高估”。
当焦虑情绪产生之后,会有两个不同走向:一种是认为“人生虽然无常,但可顺势而为”,哪怕遭遇一时低谷,只要留得青山,还能赢得未来;另一种则认为自己承受不住未来失败的打击,逐步向抑郁转化,这就是病态焦虑。
一般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有适度乐观,在遭遇失败和打击时,会愿意看到目前状况的积极面,相信低谷是暂时的,一定会过去。比如,工作压力大时,会告诉自己“至少还有一份工作可忙”;暂时失去工作,会想到“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等等。心态得到调整之后,我们就可以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将自己的焦虑转化成奋发的动力。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踢猫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受到了过多压力时,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压力向无辜、弱小的邻近个体释放——就像一个人在受到无故指责后,一转身去踢了一脚蜷缩在自己身边的猫,以发泄情绪。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那只猫。但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将失败的所有原因都归咎于自己,去过度承担责任,也不会因为失败就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类似的心理冲击难以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在自己内心建立起一道防护栏,不要因为这些外在评价而迷失自我。
同时,每个人都需要经常警醒,莫让自己成了那个“踢猫”的人。尽管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是有限的,压力过大就会不由自主地转移宣泄出来,但最容易成为那只“猫”的,往往会是身边亲近而又无反抗能力的人。
(《文汇报》2.16 陈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