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前,王明(又名陈绍禹)在党内的地位并不高。1930年9月,在瞿秋白、周恩来的主持下,扩大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一开始,王明对于三中全会决议是表示拥护的。可是,三中全会闭幕后不久,共产国际执委会给中共中央发来了“关于立三路线问题的信”,批评李立三所犯的错误,全盘否定了六届三中全会的成绩。
王明一看有机可乘,一改拥护六届三中全会的态度,打着“拥护国际路线”“反对立三路线”“反对调和主义”的旗号四处活动。这年11月底,王明写出《两条路线》(后改名为《为中共更加布尔塞维克化而斗争》)的小册子,以比李立三更“左”的立场反对李立三的错误。在这本小册子里,王明在中国社会性质上,夸大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在阶级关系上,夸大现阶段中反资产阶级、反富农斗争的作用,否认中间营垒的存在;在革命性质上,夸大民主革命中的“社会主义成分”的意义。王明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继续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和党在全国范围内的进攻路线,认为“直接革命形势”即将在包括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在内的主要省份发生;在反对错误倾向问题上,极力强调当时党内的主要危险是所谓“右倾机会主义”,“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主义”和“富农路线”,并指责三中全会犯了“调和主义”错误。
王明的这些错误主张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王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老师、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负责人米夫以共产国际代表身份来华,要求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四中全会。
六届四中全会前,米夫包揽了会议的重要筹备工作,包括四中全会决议的起草、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候选名单的拟定等等。在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会上作了长篇发言,极力宣扬《两条路线》的观点,指责六届三中全会继续了“立三路线”,并指名道姓地指责主持六届三中全会的瞿秋白。在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被选举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1年1月10日,中央政治局讨论决定政治局委员分工和中央常委人选,决定向忠发、周恩来和张国焘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向忠发仍为政治局及常委会主席。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提议,王明被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常委。同年3月28日,鉴于张国焘要前往鄂豫皖根据地工作,王明递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在当时的政治局常委中,向忠发虽然是主席,但他的文化水平、理论水平及实际能力,都决定了他实际上并不是中共中央真正的主要领导人。在四中全会上,周恩来虽然仍保留了政治局常委的职务,但因为他与瞿秋白共同主持了三中全会,因而在四中全会上不得不检讨了所谓“调和主义”的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周恩来很难开展工作。而王明不但在领导职务上成了政治局常委,而且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张国焘虽然也是政治局常委,但他在四中全会后才从苏联回国,而且这年4月就去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中共中央工作的时间没有多久。因此,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不管王明是否主持过中央政治局工作,这一段时间,王明都是中共中央的核心人物。
王明前往共产国际工作后,中共临时中央的主要负责人虽然是博古,但王明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1年8月又被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委员、执委会政治书记处书记,成为共产国际的领导人之一。当时,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王明虽然不在国内,但对中共中央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且博古与王明思想观点接近,后来在负责中共临时中央工作时,博古也积极地贯彻王明的主张。
此外,在后来著名的延安整风中,博古对自己曾经犯过的严重错误主动承担责任,诚恳地作了检讨。而王明却始终未对自己的错误作过深刻的反省,并且还搞过一些小动作。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延安整风的重要成果《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陈绍禹同志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这样的表述。自此之后,党史著述将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的这4年时间,称之为“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统治党的时间”。
(连载六)
(《中共党史知识问答》 罗平汉主编 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