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股某家基础化工类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准备更改为某白酒相关名称。这不免让投资者联想起A股市场曾经的某烟花更名某金控、某鄂情更名为某某云网、某丽来更名某州高铁、某冕木业更名为某神娱乐等案例。
名字改一改,股价涨起来。用一个高富帅的“马甲”来提振股价已成为部分上市公司成本较低且屡试不爽的套路。尽管A股市场多年前就发布证券更名的相关管理规则,近期也基本未现“奇葩”更名个案,但在全市场注册制落地在即的关键当口,A股上市公司仍需上好这堂意义非凡的“更名课”,严防少数心怀不轨的上市公司借更名蹭热点进行概念炒作。
我国资本市场诞生以来,上市公司出于资产重组、经营范围变化、突出品牌特征等原因而改名并不鲜见。变更公司名称、证券简称虽然是上市公司的自主权,但少数别有用心的公司从投机炒作、不当市值管理等出发任性改名,主要目的并非出于并购重组和实际业务变更需求,而在于注入拉升股价的题材和戏码,再辅之以“财务技术”和资本炒作,最终还是为了“收割”投资者的血汗钱。
这样的奇葩改名,不仅加剧了市场短期炒作风险,而且无益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对其应严管和重罚。
(《经济日报》2.23 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