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用大喇叭喊话防疫的河南硬核村长再次火了:“告诉各家娃娃,咱就地过年,亲情不减。实在想你爹娘,买点年货送回家。”大嗓门的喊话之下,确实不少年轻人开始往家里邮寄年货了。人未归、礼先到,“人不流动年货走”,网购拜年是人们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适应,也成了这个特殊的年节,在亲情与疫情之间,大家“寄乡愁”的重要方式。
无论回家还是就地,年依然要过。好在,尽管行动半径小了,但数字化极大提高了生活便利度。这一切得益于中国近些年数字基建的突飞猛进。有经历过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那年春节的人说起,那年列车上泡面告急、供电不知何时恢复、回家之路愁肠百结,今年虽然要原地过年,但是再远,也能“见屏如面”,让散落天南海北的朋友开上“线上茶话会”;再远,也能让家乡年货及时抵达。就地过年,亲情不减,物品供给焦虑少了,即时的问候多了,这是顺心之外的安心。
莼鲈之思谁都有。年货是寄回家的牵挂;家乡味是最深处的乡愁。这几天,几个微信群都在讨论过年吃啥。北京人说是护国寺的小吃;广州朋友说那必须是陶陶居的盆菜;苏州人说怎么少得了松鹤楼的松鼠桂鱼;武汉人说至味只是红菜苔;云南朋友不甘示弱,说诺邓的四年陈火腿是极好的,爆浆的石屏豆腐最是难忘。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今年,几乎所有传统的大牌老字号都在发力半成品市场,在网上旗舰店推出了整桌半成品年夜饭。
我们也注意到这样一个新现象。因为网络拜年,许多90后、00后第一次登上家庭舞台的C位,当之无愧成了家庭拜年主力军。曾经,他们在父母的衣角后去亲朋处拜年,但现在变成了代父母下单,以家庭之名向叔叔伯伯阿姨捎去一声“春节好”。一个细微变化,让新年俗有了成长的意义。
(人民日报评论 2.2 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