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档电视调解节目中,一位杭漂女孩被钱塘江涨潮意外卷走失去性命,其父母要求其生前的公司追加补偿,以便拿补偿款为儿子支付买房首付。这个逻辑引发了全网愤怒。
“女性独立”是近年来讨论的热点,但讨论大多着眼于已婚女性,着眼于夫妻关系、养育责任,还很少有未婚但已经济独立的女性角度。对影响自己命运的要求,她们在多大程度上有选择和拒绝的权利?当经济独立时,她们是该为自己谋划,还是以整个家为单位谋划?尤其是当原生家庭的“责任感”以道德压力出现的时候,她们该怎么办?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们更需要反思,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权责边界在哪里?
家,是从小就浸润其中的环境,是以生命长度来预期的团队合作,是“一个人过得好不算好,大家都过得好才算好”的共同体。这些都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各兄弟姐妹之间,边界划分十分困难,也极不现实。家庭成员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主选择,与其在这个家中的性别、角色、成员之间的相互期待等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家庭又同时受到社会变迁带来的“分”与“合”的双重冲击。随着新一代独立意识的增强、就业能力的提升、消费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孩子从原生家庭中分离的愿望增强,希望能自主地掌控生活。但同时,物质进步同样带来了欲求的增加,房子、车子、子女教育等各方面压力,常常需要个人通过以家庭为单位的资源集中来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在资源比较充裕的家庭还容易解决,但如果家庭资源贫乏,如农村或是城市底层,尤其又在多子女的情形下,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就很容易出现矛盾和倾斜,而这也让成员的自主选择更为困难。
最后,我们应看到在城市打拼的外来年轻女性的处境,让她们想要自主选择时可以从内外压力中松绑、与自身和解,是我们面向“美好生活”时依然待解的问题。
(《光明日报》2.1 施芸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