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来,有关“第一学历偏好”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
所谓“第一学历偏好”,指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中,一些用人单位将求职者的第一学历毕业院校是否属于“双一流”或者“985”“211”高校作为筛选门槛的现象。在这一偏好下,一些第一学历为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尽管拥有更符合招聘要求的专业技能、更加丰富的实习经历,甚至他们的硕士、博士深造学历属于“双一流”高校,却可能连招聘的门槛都无法达到。这种“学历查三代”的倾向造成了一种困境:占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被压缩的求职空间,继而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从企业的立场来看,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质量人力资源需求旺盛的环境下,第一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有效率地筛选出更具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毕业生,尽管这样简单粗暴的甄选方式可能会漏掉普通院校中的佼佼者。但另一方面,行业和企业却很少能够真正去思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专业技术扎实的,还是长于沟通协作的,抑或是富有创造力的?最终只能笼统地将“双一流”高校作为选拔的主要标准。所以,一定意义上,“第一学历偏好”就是人力资源的“面子工程”。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第一学历偏好”这一简单规则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总体而言,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能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更多资源。收入较高且受过优质教育的父母会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在高校入学竞争和顶尖行业入职竞争中领先一步。企业招聘看似是一种能力取向的平等选拔,实际上却是帮助精英阶层完成了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因此,“第一学历偏好”正在制造和扩大新的不平等。
但是,是不是说家庭背景就早早地“决定”了学业成就,而学校背景就早早地“决定”了工作机会?并不必然。从近年来教育部对于高考的调整,比如取消自主招生、取消竞赛加分等做法来看,教育改革的一个明确倾向是优化“平等的选拔”,而非加重“不平等的选拔”。
“第一学历偏好”能破除吗?这需要就业政策的正确引导,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做深层反思: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近10年来,我们见证了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的巨大革新,那么下一个10年,我们很有可能经历教育体制和文化观念的重要改变,教育会更加强调开放、自信和价值塑造,而社会观念也更加强调多元创造力。这是破解“第一学历偏好”的真正答案,这一过程也必然需要各方作出更多反思。
(《光明日报》1.26 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