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1月30日 星期六

    《武汉日夜》:记录爱与生死

    《 文摘报 》( 2021年01月30日   02 版)

        在今年各省都倡导“就地过年”的背景下,观看武汉抗疫题材的纪录影片《武汉日夜》,会有一份特别的感受。

        在大银幕上看《武汉日夜》,有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对比无数曾在社交媒体与电视画面中出现的武汉抗疫画面,电影里的镜头,视野开阔了许多,情绪沉稳了许多,但笑与泪、痛与爱,也仿佛被放大了许多。

        “爱与生死”,是电影创作的永恒表达主题,《武汉日夜》重拾这一命题,用简单的手法、对细节进行真实呈现,用温暖动人的音乐,衔接诸多无形的“沟壑”,填补在当时人们可能无法真正到达的现场感缺失,击中了观众内心最想了解的几个方面。影片并未面面俱到,但诉求很精确——对“爱与生死”都给出了作为纪录片的无声态度。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武汉日夜》的第一句台词,是一个孩子用稚嫩的童声读诗,这是他用录音机,录给住在重症病房里的爷爷听的。这种录音方式,是属于这个孩子的“武汉日记”,数段录音贯穿整部电影,兼具传递爱与希望的功能。

        医护人员像对待亲人那样照顾每一位病人,“络腮胡子”病人李超的乐观与幽默,住在汽车里的夫妇,两名年轻志愿者领取结婚证……他们的故事,在当时极为紧张的环境下,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带有强烈的压抑感,反而给人以轻松应对的印象,这种因为某种力量感才可以带来的轻松,动力来源可以归结于“爱”这个字。

        《武汉日夜》有两处令人难以自控想要流泪,一是护士长苏洁撕心裂肺追随殡仪车,哭喊着要看父亲最后一眼;二是护士隔着栅栏将逝者遗物交给家属,他们的对话简简单单,却震撼人心。这两处记录虽然用镜头不多,但还是让人看到了疫情留给武汉这座城市的伤痛。电影所展示的“死亡”,是寂静的,把痛苦默默咽下,继续好好活下去才是对亲人最好的告慰。

        《武汉日夜》给予“生”的篇幅,明显是偏多的,除了病人治愈出院获得“新生”,电影镜头还对准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疫情期间出生于武汉医院的孩童,都得到了更为精心细致的照顾,护士为一名早产儿“搭建”了一种特殊的保护措施,她们形象地将之形容为“鸟巢”。

        没有什么比保护一名婴儿更能让人奋不顾身,尤其是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之下。呵护新生儿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武汉日夜》的创作者了解这一点,所以他们采用了更多这样的画面,把作品的力量感又提升了不少。

        《武汉日夜》是对武汉一段疫情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人在生存方面的坚韧性,进行一次深刻地发掘。这部作品带来的启发,不会止步于疫情,有心的观众,会从中观察、领悟到更多。

        (《中国青年报》1.19 韩浩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