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874万人,在疫情的影响下,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也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毕业季。
国内深造比例走高
根据已经公布的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不少高校的毕业生数量成为往年之最。在留学受阻和就业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深造。2020年,教育部宣布硕士研究生扩招18.9万人,这对于本科生来讲,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就业“分流”的效果。
一些数据也证明了这样的趋势。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校本部总体就业率为97.62%,从毕业去向分析来看,本科生以国内升学(43.39%)为主,出国(境)深造(24.81%)和签约就业(21.07%)次之。
不再扎堆儿“北上广”
曾经,“去一线城市闯一闯”是一个必须打卡的人生选项。然而,近几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北上广”已不再是一个必选项。如今,不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或者选择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或者选择去邻近的发达省市。
对于身处湖北的高校毕业生来说,这个就业季显得格外特殊。从就业质量报告来看,在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虽受到疫情影响,但仍大体保持稳定。湖北省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并未减弱,不少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均是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届已就业毕业生选择湖北的占比超三成。华中科技大学首选湖北的本科毕业生占比33.91%,首次超过广东位居首位。
“互联网大厂”成为名校毕业生的“收割机”
根据已经公布的报告数据,一些高校披露了招聘人数较多的单位,华为公司的表现仍然十分突出,其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招聘了187人、402人和202人。根据签三方就业人数的统计,接收清华大学2020届毕业生20人(含)以上的单位中,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位列前三。
罗婕是北京市某985高校新闻学院的研究生,去年11月,当“互联网大厂”的招聘已基本落下帷幕时,她手握两个心仪的“大厂offer”。从研一开始,罗婕就想好了自己以后干什么。她相信自己未来不会留在北京,因此户口于她而言并没有吸引力,向往自由的她对体制内工作的稳定并不“感冒”,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相比,她则更喜欢后者。
(《中国青年报》1.18 叶雨婷 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