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增白剂是一类荧光染料。荧光增白剂的分子结构主要由一个含芳环的连续共轭体系和一个或多个取代基组成,特殊的化学结构使其能吸收光线中肉眼看不见的紫外线,再激发出肉眼可见的荧光(通常为蓝色或蓝紫色),这种荧光能弥补带有微黄色的白色物体反射光中蓝色光的缺失,使蓝色波段的反射光得到增强,让肉眼看到白色物体的白度和亮度都有所提高,彩色物体的鲜艳度更加明亮悦目。荧光增白剂的这一特性成就了其在纺织品、纸张、洗涤用品、塑料等领域的飞速发展。
全世界生产的荧光增白剂有15种以上的结构类型,商品化的荧光增白剂超过1000种。根据结构的不同,荧光增白剂可分为二苯乙烯型、苯并噁唑型、吡唑啉型、香豆素型、萘酰亚胺型和其他类型。其中,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是发展最迅猛的一个分支。
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工业领域对荧光增白剂的使用有明确要求,消费者大可不必一听到荧光增白剂就认为是不安全的。
我国食品行业规定,食品及其相关产品加工中严禁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不过,由于一些天然植物原料如竹子等本身含有荧光物质,因此可能不可避免地将微量荧光物质带入包装材料,但应严格控制其残留。
受近年来部分媒体报道的化妆品中荧光增白剂安全性问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荧光增白剂有可能应用在膏、霜、乳液、指甲油、面膜等产品中,使得加入后的化妆品外观显得更加洁白、晶莹剔透。由于荧光增白剂以改善产品外观为主,因此在化妆品中的使用并非必要,也不普遍,且用量不会太大。部分媒体报道的化妆品检出荧光增白剂的问题集中在面膜类产品。主要原因是无纺布等面膜载体中添加了荧光增白剂或以天然植物纤维为原料的载体本身含荧光物质。
所以,化妆品中含有荧光增白剂的概率极低,且即便含有荧光增白剂的产品,也并非一定不安全,在正常使用剂量下都是安全的。
(《中国医药报》1.6 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