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牒是古代出家人的“身份证”,说白了不过就是一纸证明,但就是这一纸证明却不知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它后来竟然成为一种类似于货币的金融媒介,影响了近千年许多朝代的经济,甚至是某一时期的历史走向。
度牒经济的兴盛还要从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信佛那是出了名的,其对和尚和尼姑自然是非常优待,他们可以免交赋税,不用服徭役。那个时代,百姓生活贫苦、税负过重——很快,人们就从皇家对僧人的优惠条件中找到了捷径,许多百姓纷纷出家做了僧人。僧人越来越多,税收成了问题,所以朝廷开始控制人们出家。僧人的身份证明——度牒全部归政府发放,只有持有官方发放度牒的人,才被承认为可以免税的正式出家人。这样一来,度牒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度牒除了可以免税的功能之外,拿着它还可以到处通行无阻——古代对百姓的流动是有严格限制的,度牒则可以作为一张免查通行证。
度牒有如此多的好处,需求量便越来越大。于是,度牒开始在黑市交易,某些人私下里偷偷摸摸地买卖。官府从查处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印几张纸就能赚钱,这样的“好买卖”怎能拱手送人?于是,官府就堂而皇之地做起了度牒生意。至此,度牒出家人身份证明的作用可以说已经基本上没有了——买度牒的人百分之九十,不是为了出家当和尚或道士,而是为了减免赋税和出行方便。
度牒因此也成了一种特权标志。不过这种特权,不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官职、背景而无偿取得的,而是明码实价从官府买来的——明码实价,百姓反倒觉得公平,还都乐于接受。一方愿买,一方愿卖,官府的度牒生意就这么如火如荼地干了起来。
唐玄宗为了平息安禄山叛乱筹措军费,就想出了卖度牒的方法。宋高宗也曾批给岳飞二百张度牒做军费。如果说官方卖度牒的伊始,还是迫不得已为了应急的话,那后来的发展可就不一样了。到了南宋后期,官府的度牒生意做得越来越火,宋孝宗干脆下旨让各州县直接卖度牒,一手钱一手货,把这种生意常态化。宋英宗在位时,竟然靠卖度牒补齐了朝廷多年累积的巨额亏空。
到了明朝,嘉靖皇帝翻阅历史,也发现了这个赚钱的道儿。由此,自他开始,明代的度牒生意完全由官方垄断,朱家的皇子皇孙们也开始了度牒生意的经营。直到清朝的乾隆三十九年(1774),乾隆皇帝为消除度牒积弊,彻底不让其死灰复燃,特发上谕,废除了度牒这个出家人的身份证件。至此,在中国佛、道两界执行了一千多年的度牒制度,彻底成了历史。度牒作为一种融资工具的作用也从此终止了。
度牒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一颗毒瘤,百姓为逃避赋税买度牒,官府因为可以快速收钱而卖度牒;但拥有度牒的人越多,缴税的人越少,官府的亏空就越大,官府为了弥补亏空就会继续提高赋税,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政府卖度牒就是饮鸩止渴,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这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皇帝们自然心知肚明,他们之所以坚持这样做,就是根本没有长远观念,一味注重眼前利益。而这么一件咄咄怪事,竟然延续了近千年,真是匪夷所思。
(《今晚报》1.7 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