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粮胡同位于东城区,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东街。
这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明代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里就有记载,当时它属于仁寿坊,名为钱堂胡同。明朝在这里设有造币厂,到了清朝,户部宝泉局也在这里造币,而铸造的钱币主要用于给在京官吏发放薪饷(工资),薪饷又被称作“钱粮”,于是有了钱粮胡同的称谓。
清末,第一家公立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内城官医院就开办在这条胡同。因为良好的医疗条件,为清末鼠疫的防治,做出了贡献;民国时,提倡新式接生方式的北平保婴事务所也在这条胡同创办。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皇帝颁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一批新式学堂、医院等机构应运而生。此后,清政府也对官署进行了调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将工巡局改为巡警部,巡警部掌管全国巡警及户籍、治安、卫生等事务。比较特殊的是,在巡警部下设的警保司下,还设有卫生科,“考核医学堂之设置,医生之考验给凭,并清道、检疫计划及审定一切卫生保健章程”。
根据现存的资料可知,清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初一(1906年9月18日),内城官医院在钱粮胡同开办。
记载这件事的是1906年10月23日,巡警部上奏朝廷的奏折:“现在警政逐渐推广,医院为卫生要务,……遴选臣部通习中西医学之人,创立医院,内分中医、西医两所,……查有臣部警保司卫生科员外郎唐坚堪以派充中医监督、卫生科主事游敬森堪以派充西医监督。”也就是说,当时这所官医院分中医、西医两部,总办兼中医监督为唐坚,西医监督为游敬森。
这所官医院开办的时间也有记载,“业于八月初一日开办。一月以来,就医人数日渐增多……”“查该医院设于钱粮胡同,自开办迄今,凡五阅月,就医人数日见加增,共计约有三万四千余人之多”。
此时正逢巡警部改革,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并扩大职能,总掌全国民政、警务等方面事务,因此,官医院也得以扩大规模,在外城兴建了官医院,称为外城官医院。
清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四日(1908年7月12日),《民政部奏续行开办外城官医院日期折》中记载:“外城地面素称广阔,距内城医院较远,……当饬于外城梁家园勘择地段,建立医院。查有卫生司郎中唐坚创设内城医院,颇著成效,筹办医务均称周至,即派令总司其事,……业于五月初一日开办。”
通过这个奏折可知,由于唐坚创办内城官医院有功,他被任命筹办外城官医院,而且外城官医院于1908年5月30日开业,地址在宣武门外梁家园。
内、外城官医院由民政部直接管理。清宣统元年八月二十六日(1909年10月10日),民政部核定的《内外城官医院章程》第一条即规定:“本院系民政部奏请设立,纯属官立性质,所有来院诊治之人,概不收费,惟住院诊治者饭食费,须由本人自备。”也就是说这两家医院,无论门诊、住院概不收治疗费用,住院病人只收取饭费。
内城和外城官医院建立了当时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管理体系。它有诊治室、手术室、敷药室、发药室、挂号处、男候诊室、女候诊室、普通养病室、特别养病室、传染病室等数十个科室,是真正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在治疗时,其程序与当今医院类似:看病须挂号,然后依次应诊,“号分男女,男红女绿”,另外,官医院对军人、警察、学生、急诊患者优先就诊;医官诊视后给以药方,患者持药方至发药处取药。医院还设有住院部,除因伤病不能沐浴、剃发外,住院病人必须沐浴、剃发后方能住院。住院病人不能随意出入,病人出院要有医官证明。
两所官医院所需经费,全部由政府负担,医院按月从巡警厅领取,每月报销一次。医院的管理员、稽查员每月支付交通费,医长、医官、看护生、司药等按等级,每月支付工资。
因为有完备的医疗设备,内外城官医院参与了1911年京城鼠疫的防治。清朝灭亡后,内外城官医院并未撤销,还开设了多家分院。1917年春,内城鼓楼东大街、骑河楼、新街口陆续开设三处医院,统称为内城官医院。
民国初期,京城名医袁鹤侪曾任内城官医院院长。袁鹤侪,名琴航,字其铭,河北雄县人。1903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馆。190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随后,他考入清太医院,兼医学馆教习,还做过慈禧太后的随侍御医。辛亥革命后,他任内城官医院院长。1933年,应施今墨之请,他出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1949年后,袁鹤侪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进修学校教授以及协和医院、北京医院中医顾问等职。
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政局不稳,经费不足,位于钱粮胡同的内城官医院撤并到外城官医院。此后内城官医院历经诸多变化。1930年陈宗藩《燕都从考》钱粮胡同注释中有这样的记载:“嗣改为内城官医院,今为北平市卫生局。”1933年,内、外城官医院改组为市立医院,地址设在香厂路,钱粮胡同内城官医院改为内城诊疗所。1934年,11月1日,内城钱粮胡同诊疗所改组为第三卫生区事务所。
就在内城官医院改为北京市卫生局的同一时期,1930年5月,北平市保婴事务所在钱粮胡同甲2号创办,创办人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女博士杨崇瑞。
杨崇瑞,1891年出生于今河北三河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06年就读于北京贝满书院,1917年从协和医学堂毕业,先后在山东、天津以及北京等地行医。新中国成立后,杨崇瑞担任卫生部妇幼卫生局第一任局长。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29年10月,她在灯市口71号租赁房屋,创办了国立第一助产学校。1930年8月,杨崇瑞购买了交道口南大街84号及相邻的麒麟碑胡同6号,将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和附属产院迁往此处。国立第一助产学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为现在的东四妇产医院。
北平市保婴事务所也历经变迁。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后,保婴事务所被撤销。1946年,国民政府恢复保婴事务所,地址仍在钱粮胡同。1949年2月,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接管,保婴事务所改为妇婴保健所,1950年改称北京市第一妇幼保健所。1952年在原址成立东四区妇幼保健中心站,负责全市范围的家庭接生、接生员培训、新生儿预防接种等任务。后来,东四区和东单区合并为东城区,东四区妇幼保健中心站迁往他处,其原址成为东城区政府办公所在地。
(《北京晚报》1.11 芦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