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1月07日 星期四

    拉宾遇刺25年,以巴和解路在何方

    《 文摘报 》( 2021年01月07日   03 版)

      2020年11月4日,是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被暗杀25周年的纪念日。1995年11月4日晚,“……让我们的心为和平跳动,让我们的眼睛期待和平。”演讲刚结束,三声枪响,拉宾倒在血泊之中。

      有8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拉宾的葬礼。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长期同以色列敌对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约旦时任国王侯赛因、埃及时任总统穆巴拉克、阿曼和卡塔尔大臣,以及巴勒斯坦方面的重要官员。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出于安全考虑未能出席,但他却在葬礼结束几天后深夜密访以色列,亲自前往拉宾生前居住的寓所,吊唁这个曾经战场上的敌手、如今和平的同道中人。

        从战争狂人到和平缔造者

      在当时以色列人心中,拉宾是为国家打下大片江山的“民族英雄”。因此当和平开始在巴以之间酝酿的时候,拉宾作为从枪林弹雨之中走出来的民族功臣,几乎没人怀疑他对国家的忠诚。1992年拉宾第二次上台组阁,打破了前任右翼政府对占领土地的强硬政策,接受以“土地换和平”的谈判原则,巴以和谈得以迅速推进。

      1993年8月20日,巴以在挪威奥斯陆草签了秘密和平协议,9月13日,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临时自治安排的原则宣言》,正式揭开巴以和谈的序幕。

      在这次会谈中最令人激动的是,拉宾与昔日的老对手阿拉法特共同出席了这次协定的签字仪式,并在世人的欢呼之中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在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多年共同努力下,中东的和平硕果累累,因此他们一同获得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半壁国土难贯彻“土地换和平”信念

      拉宾取得的一系列和平成果,可以说是用“已占领的土地”交换得来的。根据拉宾的“土地换和平”政策,以色列要放弃6000多平方公里的已占领土地,这是1948年联合国所规定的以色列领土的一半。

      这种“交换”是以色列右翼难以接受的。他们认为,巴勒斯坦地区自古都是耶和华对犹太人的“应许之地”,一寸都不可以放弃。再者,这些土地是以色列军人们在五次中东战争之中,在阿拉伯国家的集体围剿之下,用生命换来的故土。

      因此当1993年第一次和平协定刚刚签下的时候,十多万愤怒的犹太人齐聚国会山,怒骂他们曾经捧为民族英雄的拉宾是叛徒,甚至有背着枪的游行示威者告诉记者:“杀!对叛徒,要杀。”

      而拉宾却说:“我是个军人,还曾是国防部长。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极端右翼分子明白,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这位民族英雄为他的和平殉葬,因此发生了1995年11月4日那场轰动世界的暗杀。

        中东主要矛盾转移

      拉宾的和平遗产,也并非都已随着拉宾的去世而被殉葬。即使以色列打赢五次中东战争,背后又有美国人的支持,也无法改变在地理上它处在阿拉伯世界“怀抱”之中的事实。

      巴以问题曾经是主导中东政治格局的首要因素。伊斯兰革命成功之后,政教合一而且实力强大的伊朗,逐渐成为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以及美国和以色列的眼中钉。某种程度上,巴以问题逐渐失去原有的重量。

      曾经5次被以色列吊打的阿拉伯国家,在现实利益面前,很多都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再那么积极地为了同一个民族的巴勒斯坦兄弟发声出力了,反而为了围堵伊朗讨好西方势力,与曾经的宿敌以色列握手言和。这也就出现了2020年以色列右翼执政联盟陆续与阿拉伯国家建交的新格局。

      从以色列政局以及中东的大环境来看,拉宾“土地换和平”逐渐式微,而右翼的“安全换和平”逐渐被以色列大多数民众接受。暴力促动和平、和平又引发暴力的不断循环,依然是巴以关系的真实写照。

      (《看世界》2020.12.28 苏瑞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