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1月07日 星期四

    堵住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漏洞

    《 文摘报 》( 2021年01月07日   07 版)

      截至2020年10月,已有53家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帮助家长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时长,禁止孩子使用平台的打赏、充值、提现、直播、发布观点等功能。但由于“青少年模式”没有强制推行,一些平台只在形式上满足监管部门的要求,对内容把关不严,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实际运营中,“青少年模式”也普遍存在用户身份难确认,可通过反复输入密码等方式延长使用时间等漏洞。部分平台推送的实时信息与“青少年模式”不匹配,存在隐私保护不健全,用户数据“裸奔”等问题。

      强化和完善“青少年模式”的功能,需要平台企业积极作为。有专家建议企业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数字识别技术,解决青少年模式登录验证的问题。不过,就目前而言,法律上尚未要求直播平台以人脸识别等形式作为严格甄别手段。

      在巨大的流量面前,打赏成为平台营收的重要支柱之一,一些平台企业在利益驱动下,担心成本激增和用户流失,不愿意增加严格甄别手段,缺乏依法控制青少年打赏行为的积极性。为此,市场监管部门应主动履职,推动相关法规文件尽早出台,增加监管和限制的可能,明确此类事件的主体责任分配,充分保障各方权利。

      依法堵住“青少年模式”漏洞,关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关系到千万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对于家长的诉求,平台不应置若罔闻、任由漏洞扩大化,要以科技向善为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探索应对方案,加快推进“注册实名认证+支付前人脸识别”双认证系统,协助家长引导、控制未成年人直播软件使用和打赏行为。

      (《北京青年报》2020.12.29 孔德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