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取上岗培训费、服装费等招聘惯用的诈骗方式已是老套路了,现在,骗术升级,诈骗者施骗更“精准”了。
疫情期间,正在找工作的刘先生接到电话,称可以帮助找工作,但刘先生资质较浅,建议办一张国家住建部门认可的“全国建筑工程专业”认证报告,而且这份证书还能在“官方网站”上查询验真。听说报名费300元,通过审核后再交7500元“入库注册费”,审核未通过退还报名费,刘先生便报了名。几天后,工作人员告知他审核通过,为刘先生颁发了证书。而在刘先生应聘时却被告知,根本不存在这个证书,找工作没有任何作用。
又如,以“兼职”为由骗人入群。有人以免费领取电饭煲为名义拉人入群,并发送兼职广告,称为某些电商平台刷单,而记者根据提示操作后,却发现所谓的“兼职”是在一个名为“玖彩网”的app中跟投下注。不少人本想兼职赚钱,却“误入”此类的“彩票”网站,一开始可以提现,但随着投入大到几万、十几万之后便发现不能再提现。
更可悲的是,遭遇招工美容贷骗局后反被“拐”入团伙。毕业后的李女士收到“招聘总经理助理,月薪8万元”的信息,就参加了招聘。“面试官说条件符合,只是形象欠佳,需要做微整形手术,入职后手术费用能报销。”李女士说,在贷款10万元做了整形后,咨询入职事宜时却被百般糊弄,还欠下高额债务。
北京市丰台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民警赵雷告诉记者,在“假证书”案件中,嫌疑人事先冒充建筑公司在招聘网站中发布招聘信息,接受应聘者的简历,随后再以可以办证的名义给投简历的事主打电话,与“广撒网”相比大大提升了“成功率”。
据一位业内人士称,招聘平台上企业数量较多,虽然会审核基本的经营执照、招聘信息内容等,但企业数量太多,而且实际运营状况、招人动机等不可能全部了解,有些不法分子甚至注册了正常的公司,但在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是为了套取简历。
不法分子还利用年轻人没有积蓄的特点,通过骗局引诱贷款。在招工美容贷的套路中,医美诊所与网贷app公司便是合作关系,在一名自称是负责贷款审核员的男子“帮助”下,当事人伪造工作信息申请贷款。办案民警说,一旦产生了纠纷,网贷app也会“喊冤”说借款人提供假信息,把责任转嫁给受害人。
由于一些小额贷款app对申请信息审核不严,放款快、利息高,不法分子便引诱当事人进行贷款。一位遭遇过兼职刷单类骗局的受害人告诉记者,在其前期已经被骗2万多元、手头已经没钱的情况下,群里的联系人推荐她在小贷app上贷款5万元,这笔钱也打了水漂。
(《新华每日电讯》2020.12.30 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