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1年01月05日 星期二

    从审美阐释到艺术作品

    《 文摘报 》( 2021年01月05日   07 版)

      现代艺术颠覆古典艺术的审美观念而使艺术作品的身份认定成为美学难题。康德提出的“判断在先,还是快感在先”的审美先验命题,经由伽达默尔的发展而衍变为“阐释在先,判断在后”的艺术经验命题,但这一命题尚需“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的理论发展,才能成为阐释现代艺术的有效概念。

      按照审美阐释的理念,自然存在的作品,没有自己的世界,因为它是一种僵硬的对象化存在;只有经过审美阐释的作品,才有自己的世界,因为它开启了诗意化的审美存在。审美阐释将作品置于表现性的世界,为艺术作品的意义生成创造观念条件。审美阐释所面对的作品与现实世界,并非摹本与对象的映射关系,而是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关系。

      在审美阐释中,真正起重要作用的,并非阐释主体的意图与前见,也并非阐释对象的形式与内容,而是审美阐释活动本身的自我表现性:艺术作品须经审美阐释的表现性才能成为自身。伽达默尔指出,“艺术作品的真正存在不能与它的表现相脱离,并且正是在表现中才产生构成物的统一性和同一性。艺术作品的本质包含对自我表现的依赖性。”伽达默尔针对艺术与游戏本质所作的判语,准确揭示了艺术作品对自我表现的依赖性。

      (原题:《论审美阐释——一种现代艺术的现象学-存在主义-阐释学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网 谷鹏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