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近日正式推出了900条术语的合集。这900条术语汇聚了多方面的力量,专家团队达百余人。包括已故学者李学勤、知名学者叶嘉莹等文史哲领域的名家。术语工程为何得到如此多的支持?
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很多中国词汇被翻译成意思相近的西方术语,却扭曲了它们在母语中原本的含义,很容易造成误解。萨义德的《东方学》呈现的就是西方如何曲解认识东方的历史。此外,以往翻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时,学者们常常见仁见智,大家基于自己的理解作出不同的翻译,这就造成了术语翻译的混乱现象。我们认为,应当出一些规范性、权威性的解释。这就是“术语工程”立项的起因——从国家层面有意识地做一套规范性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文本,避免阐释和翻译中的混乱和误解。
记者:书中这900个术语,并不是“中国结”“四喜丸子”等一些中国特色的物质名词,而是像“小康”“斯文”这些词语,还有一些“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声无哀乐”“和实生物”等国人也不熟悉的、带有“学术味儿”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术语。了解东方、讲述中国一直是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命题,“术语工程”是否也是这一命题的延续?
韩震:要了解文化,不是简单地吃中国菜,打中国结,看狮子舞,扭秧歌,不能仅从这些层面了解中国,还需要学习中国思想文化。
以前国外许多讲述中国的名著都是“他者视角”,这次术语的传播是从“他者视角”变成主动用文化主体具有规范性语言来进行“视野融合”或对外传播。整理、翻译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作为一个框架,可以起到规范性的引导作用,让外界准确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即正本清源,从而形成自身话语的正面系统,突破西方话语重围,重塑中国文化形象。希望这套书起到促进文化传播、促进沟通理解的作用。
记者:那么,为什么选择以“术语”(“关键词”)这样的形式来解读中国人的思维和中国文化呢?这些关键词是怎样选出的?
韩震:国外对中国的误解很多是词语的误解,比如外国人很难理解“无为而无不为”。还有,“杀出一条血路”,原本是一个比喻,一些外国人就直接理解成暴力和血流成河。再如,中国人认为“韬光养晦”这个词是独立而不争,强调内敛、谦和、包容,但是外译后常常被误解成“奸险狡诈”“伪君子”“刻意隐藏”等意思。不了解这些词语,就不能恰当地理解中国文化。
这900个术语当中,既有我们熟悉的术语,也有不常用但体现中国价值观的术语。我们确立了几条筛选原则,重要的是能体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记者:有文化学者曾提出,文化和传播的核心就是关键词的传播。这900条术语中多为抽象的词语,是要用它们形而上地指示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吗?
韩震: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文字所表达的命题“图示着”世界。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没有“恋爱”这个词,人类都无法堕入情网。人类有了语言,就像行路者有了地图,更容易理解自己在什么方位上,应该朝什么地方走。
思想的工具是语言,精髓就在术语中。理解术语的时候,思想、价值取向随之而来。在人类语言中,那些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文化术语”。
记者:所以术语工程是用这900个关键词画下了一幅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的“地图”?
韩震:是的,如果语言和思想是一张大网,这些术语就是网上的一个个结点,是思想的标记。
(光明网 韩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