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年关将近,宋朝太学生在忙什么

    《 文摘报 》( 2020年12月19日   05 版)

        宋朝民间祭灶的场景。

        公元1250年,旧历腊月二十四,凌晨时分的杭州城一片漆黑,唯独西湖东岸不远处闪着点点灯光。灯光之中,人影幢幢。

        那里是太学,南宋后期的太学。当时太学将近两千名学生,分处几十个斋,每个斋都相当于一个班级,而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在祭祀灶神。对宋朝太学生来说,祭灶是过年以前最为隆重的一项集体活动。

        祭灶是传统习俗,该习俗在现代中国仍有残留。北方民谣有云:“二十三,祭灶仙。”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王爷的日子。宋朝祭灶有所不同,宋朝人要到腊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才会祭灶,在仪式上也比较丰富:除了摆灶糖,还要摆酒,还要撕下灶神的旧画像,贴上新画像,最后还要把旧画像烧掉,让喝过酒、吃过糖的灶神跟着那缕缕青烟直上云霄。

        宋朝老百姓祭灶,有的在腊月二十四晚上进行,有的在腊月二十五早上进行。太学生祭灶却要赶一个大早,赶在腊月二十四凌晨。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太学生这么早就祭灶,说明祭灶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至少他们心目中,祭灶能带来好处。

        太学生的各种优待

        北宋前期本来没有太学,只有国子学。国子学是国立最高学府,但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含七品)的子孙。小官和平民的孩子想上学,要么去私学,要么去某些州府兴办的地方官学。这样办学,社会阶层会越来越固化,既不公平,也不利于朝廷选拔人才。所以到了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搞新政,借鉴汉朝就有的太学体制,在京城建了一所太学。这所太学主要招收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但也允许地方官学推荐上来的优秀平民子弟就读。

        北宋首都在开封,范仲淹新政时期建造的太学自然也在开封。最初招生人数很少,全校只有两百名学生。到宋仁宗快要驾崩的时候,太学生增加到了六百名。

        范仲淹新政以失败告终,太学却保留了下来。宋神宗在位时,王安石搞变法,把太学当成培育和选拔人才的基地,太学扩招到两千多人,学生待遇也有所提升。根据考试成绩,太学生分为内舍生和外舍生。内舍生成绩好,免收学费,每月还有三百文的“添厨钱”,也就是饮食补贴;外舍生成绩稍差,只免收学费,没有饮食补贴。

        宋徽宗在位时,蔡京主政,太学扩招到三千多人,分一百个班级,这一百个班级又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外舍生免学费,无补贴;内舍生免学费,有补贴;上舍生不仅有补贴,还能参加每年一次的“升贡”考试,一旦通过这个考试,马上就有官做。

        离开太学去做官

        进入南宋,国土面积小了,太学规模也小了。南宋初年,宋高宗和文武百官被金兵追着东奔西逃,小朝廷在河南商丘、江苏扬州、江苏南京、浙江宁波、浙江温州等地不断迁徙,连个落脚点都没有,所以没建太学。后来宋金议和,宋高宗把杭州改为临安府,杭州成了实际意义上的首都,开始着手恢复太学。

        衣冠南渡,人多地少,杭州土地尤其紧张,南宋的皇宫都非常逼仄,哪里有空闲土地建造太学呢?宋高宗有办法,他不是在1142年(旧历1141年底)杀了岳飞吗?岳飞在杭州西湖东岸有一处住宅,被宋高宗收归国有,在1143年改建成了太学。

        1143年南宋太学刚一建成,就招收了七百名学生。后来宋高宗当太上皇,太学生又超过了千人。到了南宋后期,太学人数稳定在一千四百人左右。理论上说,太学是宋朝皇帝在科举考试之外,第二个选拔官员的基地,所以这千余名太学生都有机会做官。可是这么多学生,不可能每人都给一顶乌纱帽吧?所以必须从中选拔。怎么选拔呢?还是要考试。

        在南宋后期,太学生每月一小考,每年一大考,每四个月还有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优秀,能从外舍生升为内舍生;成绩拔尖,能从内舍生升为上舍生;成绩一般,只能老老实实当外舍生。外舍生是永远也没有机会做官的,内舍生和上舍生想做官,也要等待朝廷的选拔。有时选拔人数太少,而够资格参与选拔的人太多,只能抽签。宋高宗的养子宋孝宗在位时,一千多名太学生里被选拔做官的只有七个人,剩下千余名学生只能继续等待选拔。个别学生成绩差,运气更差,一直在太学里待到七十多岁。

        僧多粥少,做官太难,等不及选拔的太学生干脆去参加科举考试,一旦考中进士,马上光宗耀祖。我们熟悉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有一个铁哥们儿叫陈亮,他当年就是太学生,在太学长期苦读,人到中年还没官做,一气之下去考进士,竟然中了状元!遗憾的是,这哥们儿中状元不久就去世了,没有来得及当官。

        太学生都在祈祷上天,渴望早点儿离开太学,因为离开太学就意味着做了官,没必要再留在太学熬日子。

        事实上,宋朝太学生渴望当官的激情非常强烈,他们不仅在祭灶时祈祷,除夕祭神仍要祈祷。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太学生同样会摆出三道果盘:大枣、荔枝、蓼花糖。不是爱吃,只为讨个吉利。

        太学过年不放寒假

        现在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除夕就是春节前夕,太学生怎么不回家过年?为何要在太学里祭神和祈祷?难道他们就不放寒假吗?第二,太学生都是文化人,文化人怎能如此迷信?怎么非要向上天祈祷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宋朝太学是有年假的,但却没有寒假。每年春节、寒食和冬至,太学生各有三天假期。古代交通落后,从杭州到成都要走半年(当年陆游从浙江到四川上任,路上花了六个多月),别说没有寒假,就算连放两个月假期,远路的学生也来不及回家过年。所以呢,他们只能留在学校过年。

        再说第二个问题。宋朝太学生都是孔子门徒,孔子“不语怪力乱神”,不代表不相信怪力乱神。我们熟知的宋朝文化人,例如苏轼、朱熹、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秦少游,对神神鬼鬼都有点儿迷信。苏轼当地方官,一遇到大旱就焚香求雨。王安石晚年退休,还把住宅捐出去当做寺庙。秦少游带着老母亲坐船经过洞庭湖,不能顺风挂帆,竟然在船头杀牲祭神,还写下一篇《祭洞庭湖神》的文章。连这些大腕都如此迷信,太学生祭神时摆三道果盘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北京青年报》12.14 李开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