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2月03日 星期四

    三位美术大师的互“补”往事

    《 文摘报 》( 2020年12月03日   05 版)

        近日,中国近现代影响力最大的三位美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的47幅真迹作品在徐悲鸿(重庆)美术馆展出。历经半个世纪,三位大师的作品迎来首次联展。在展览中,不仅有他们的个人作品,还可以看到几幅大师们合作而成的画:《蜀葵蛙》《蜀葵虾》《斗鸡》。这些画的背后藏着大师们的友谊往事。

        1928年,徐悲鸿刚认识齐白石。年轻的徐悲鸿,已是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齐白石60多岁,没有受过系统教育,有些名气,但非议也不少。两位各方面对比,差异都不是一般的大。两人对中国画的理解、追求和探索方向也存在极大差异。正常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玩不到一起的。

        但让人奇怪的是,两人一见如故。他们聊绘画,聊篆刻,聊诗文,越聊越投机,徐悲鸿对齐白石发出邀请,请他来学校就职。

        对齐白石来说,这个场景很熟悉,国立北平艺专的前一位校长林风眠也曾这么邀请过自己。徐悲鸿更加郑重,不仅三次邀请他就职,为了宽他的心,还说:“不会教也没事,去画给大家看就行了。”

        入职当天,徐悲鸿乘马车亲自来接齐白石,上课时,不仅亲自为齐白石站台,就连考试评分,徐悲鸿都找齐白石一起商量:齐白石觉得某幅画好,徐悲鸿就给学生评“甲”;齐白石觉得还行,徐悲鸿就给个“乙”。种种细节,齐白石记在心里,徐悲鸿之于他,不仅有知遇之恩,更是人生第二个知己。

        好景不长,当时保守派反对徐悲鸿的声音不少,徐悲鸿不得不辞职南下,而齐白石也随之结束了任教生涯。

        离别之际,齐白石作《月下寻旧图》送徐悲鸿,这是齐白石少有的自画像。画中,一位身穿长袍的老人拄拐杖行去,留下一个背影。齐白石还附诗表明心意,不忘当初徐悲鸿三顾邀约的恩情:“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没想到,两人一别就是十几年,保持联系的唯一途径就是书信。

        徐悲鸿是真的把齐白石当好朋友,也是真的欣赏这位朋友。就算不做校长了,就算满世界飘,心里还总想着这位老友。逢人就推荐,帮他出作品集,并亲自为这事跑前跑后。他还找到中华书局的负责人舒新城,版式怎么排,摄影怎么调整,都亲自盯着,生怕编辑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一切都定了还不够,徐悲鸿不断给书局写信,敦促出版,比自己出书还紧张。

        当时,徐悲鸿是中德展览会的委员,正好要负责欧洲艺术展览。徐悲鸿推荐了很多艺术界的好朋友参加中德展览,像张大千、吕凤子……齐白石也在他的名单上。徐悲鸿写信给齐白石,让他准备“大作一二十幅”参展,推荐齐白石的作品走向世界。

        可以说,齐白石的成就跟他的艺术造诣固然分不开,也同样得益于这样一个好朋友在背后帮他不遗余力地造势铺路。

        二人再会面,已经是17年后。徐悲鸿回到北平,还是校长,齐白石还是出任教授。两位大师经常串门,每到过年,还会相约到徐悲鸿家里。除了如过去那样聊画聊诗,他们还多出一项爱好——合作画画。通常,徐悲鸿负责画动物,齐白石负责补静景。如果徐悲鸿画鸡,齐白石就补一块石头;徐悲鸿画蜻蜓,齐白石就补花草;徐悲鸿画鹰,齐白石就补一棵松。

        他们不仅自己画,有时还会请来别的好朋友一起画,比如张大千。一次,徐悲鸿夫妇设宴邀请齐白石和张大千到家中小聚。饭后,齐白石兴致很好,打算作画一幅,以答谢款待,张大千同样跃跃欲试,二人索性共同创作,一人画荷、一人画虾,合力完成了两件《荷虾图》。三位大师的会面成就了一段佳话。

        1947年除夕,一个叫刘金涛的人,请徐悲鸿画一幅《金鸡图》。此人是徐悲鸿、齐白石的专用装裱师。当时北平文化名人的字画都找他帮忙装裱,求画自然好说,徐悲鸿痛快答应了。

        铺开笔墨,两只雄鸡跃然纸上,正当完成一半,只差配景,结果停电了。徐悲鸿只得草草结束,答应改天再画一幅作为补偿。直到1953年9月,徐悲鸿脑溢血复发逝世。刘金涛也没能等到“改天再画”。

        多年后,齐白石见刘金涛时正好看到那幅《金鸡图》,图上空留两只雄鸡。熟悉的笔调加上落款,他一目了然,这是老友未完成的作品。那一刻,93岁的齐白石拿起画笔,空白的画面上,多了一颗石头、多出了兰花,与两只雄鸡相映成趣。徐悲鸿与齐白石,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他们合作的绝响。这幅画,名字叫《斗鸡》。

        (《新华每日电讯》11.27 陶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