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这两年“孤独的级别”在朋友圈大肆盛行,有人“一个人吃火锅”,有人“一个人搬家”,有人“一个人做手术”。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通话记录里,排在前面的全是工作来电和外卖快递,那些和朋友一煲电话粥就是几个小时、有说不完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好不容易从工作的牢笼中挣脱,却握着电话不知道该打给谁。
年轻人就连结婚都找不到伴郎伴娘,有的找了不认识的同乡,有的拉上12岁的外甥女帮忙,甚至因此诞生了一门新生意——伴郎伴娘租赁,再也不需要真朋友充门面了。
典型的都市年轻男女的生活图景是,工作日加班到深夜,排队打车,睡眠不足。一到周末,中午起床,点份外卖,戴上耳机,抱着电脑看剧,为别人的友情流泪。
结了婚的人,就更没朋友了。婚礼上所有的朋友都送来了祝福,喜宴一结束,你就失去了他们。每当姐妹哥们儿要聚会时,你得接孩子放学;周末邀你去KTV时,你得送孩子去兴趣班。即使是曾和你一起度过人生重要节点的人,你也没有办法再陪他了。
人们发现,城市越大,维系朋友越困难。北京五道口的人想和亦庄的朋友见一次面,不约个五六次很难下决心穿越城里那一圈又一圈的环路。城市生活的便利让朋友的作用也在消减:需要借钱时有小额信贷;要人陪去医院有跑腿服务。
70后很多活在大院,社交边际很近,朋友看得见摸得着;80后处于变迁时代,社交有了同城和异地的区别;95后、00后,在游戏和二手网站交朋友,抛出的每一句都是梗,对方一旦没接住,内心瞬间四大皆空。
有人觉得,如果我先给别人发信息,别人可能觉得有义务和我聊天,但我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想理我,因此不好意思开口。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给别人发了一句“hello,在干吗”,等待回复的过程百爪挠心,像等待一场宣判。
等到真正开启聊天时,你一言我一语,像规范的十字路口,总要等到自己的绿灯时间才发言,但绿灯太短,又怕自己抓不住。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败,干脆放弃交朋友的尝试,“如果你来找我,我一定回复你,但我绝不会主动找你。”
很多关系开始变得塑料化,一句“亲爱的”“么么哒”就能称闺蜜,吃几顿饭喝几盅酒就可以叫兄弟,关系越来越没营养。人们原本对友谊有很高的期待。但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某个契机下收获一段短暂的友谊,它迅速开始又马上结束。
有研究表明,如果仅仅在社交网络上祝福生日,或者在朋友圈里默默点赞,对于友情的存活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这只是机械的刻意维持。相比较之下,一些支持性的评论、深度的沟通,会更有助于维护一段友情。
看到有博主发了一条冷知识:获得诺贝尔奖后,主办方会为获奖者报销最多14个亲友同行前往颁奖典礼的往返机票。所以,你们想好邀请哪14个亲友了吗?
(《中国青年报》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