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从源头遏制"暴力"造星

    《 文摘报 》( 2020年11月26日   01 版)

        热播节目《演员请就位》中,对于流量明星和演技派谁更有资格获得代表演技最高评级的“S卡”,不仅节目里嘉宾导演“吵”上了,网络上的观众和偶像粉丝也争论不休。

        自日韩“引进”偶像经济模式本土化的几年间,平台广告商没有在炮制和使用流量偶像上有所收敛;00后偶像新面孔没有因公众批评而在专业上有所精进;粉丝更不会因偶像的负面新闻而“脱粉”回归理性。种种现象都指向了——“流量偶像”及其背后的一整套畸形商业生态,正在成为“全民公敌”。

        从前年轻艺人走红,至少都有一部“出圈”代表作获得知名度。即便有所非议,他们多数会通过角色转型和业务锤炼,努力赢得专业认可。而如今,“流量偶像”的成长路径往往是凭借经纪公司的速成包装,与平台达成合作协议,便轻易“空降”各种综艺、影视作品,坐拥大量商业资源。

        在偶像商业体系里,经纪公司输出偶像,平台提供高密度曝光,粉丝推高流量,广告主利用粉丝消费实现商业变现,这一“闭环”丝毫不受专业评价和舆论影响,反过来,还要一再侵占和吞噬影视、音乐等原本需要专业门槛的资源,挑战公平与规则,也就难怪偶像经济体系与普通公众的对峙愈演愈烈。

        别让“流量偶像”成为“全民公敌”,只有规范经纪公司和平台,从源头遏制这种“暴力”造星,才能让偶像经济回归正途。

        (《文汇报》11.19 黄启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