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产的小说家,一生著作等身,对其进行语义行文量化分析,探索其创作风格变化、情感倾向演变……这样浩大的工程,在传统文学研究领域几乎不可想象。然而,在上海大学的数字人文专业研究和教学中,就有这样的实践。上大文学院教授曾军成立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将文学研究与大数据结合,处理海量语句,力图寻找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增长点。这一尝试与此前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全面推进的新文科建设不谋而合。
“什么是新文科?一是老专业赋予新内涵;二是在学科发展要求下新专业的产生。”高等教育专家叶志明教授说,“后者主要涉及学科交叉、知识更新,以及内涵与外延的扩展”。
事实上,中国“新文科”概念的提出至少与三个方面有关:新技术的推动、新需求的产生以及新国情的要求。一种普遍观点认为,此中的新,并非“新旧对立”的新,而是在全新外部条件下对文科的“刷新”及调试,使其更适应信息技术爆炸的时代。例如,目前大部分历史学研究资料几乎都被数据化,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十五史多媒体全文检索阅读系统、国学宝典等,研究资料的数据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研究者的工作手段和条件。
从学科交叉的角度来说,新技术促进了学科间的碰撞。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人文社科与科技强国战略相匹配,与理学、工学新兴领域交叉融合,成为新文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中国哲学、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政治等学科在过去40年深刻影响了全球文明进程。在面向未来的人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成果转变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形成一系列新教材和新课程,是题中应有之义。
曾军认为,数字人文研究跨计算科学、数理统计和人文研究多个领域,必须同时符合相关学科的评价标准,才能算是合格的数字人文研究。其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人文”标准,即数字技术为人文研究带来常识、经验及理性思辨所不可企及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意义。
(《解放日报》11.3 彭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