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老张,今儿这么帅,去哪儿啊?”
“啊?坏?老李,说啥呢?我哪儿坏了?”
“不是啊!是帅!蛮帅!”
“哦!买菜啊!走走,一起一起。”
“……”
生活中,类似的老年人因听不清声音而交流困难的例子举不胜举。很多听力不好的老年人觉得“人老了,听不见很正常”或是“这么多年了,治也白治”,从而不愿意去医院就诊。
老年人听力下降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听力受到影响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老年听力损失首先发生在高频区,如果老年人的中低频听力尚在正常范围,那么本人和家属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察觉到已经有听力下降。
但是,如果刚刚60多岁就认为听不见是“应该”的,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听力下降,可就大错特错了。年龄增加,听力损失并非必然。如果老年朋友抱着“老了就该听不见”的错误想法,就会忽略可以影响听力的致病因素,延误治疗时机,将导致听力损失进一步加重。
听力损失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些伴有视力下降的老年人,可能因为听不见汽车喇叭声而出现安全风险。还有一些老年人因听不清别人说话,怕误解交流内容而拒绝与他人沟通,或猜疑别人正在议论自己。有时耳聋还常常与耳鸣相伴,影响睡眠、心情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听力损失是促发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猜疑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重视耳聋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老年性听力损失的治疗,一定要尽量寻找病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判断这个病能治还是不能治。由于老年人听力下降并非全是年龄增长的因素,可能还有其他致病因素存在,因此当老年人发现听力下降后要尽早就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需提醒大家的是,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等人工听觉的干预,也属于恢复听觉的治疗。助听器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听觉装置,可以显著改善听觉言语交流能力,并且对耳鸣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助听器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医学验配,切不可从商场或网上随意购买和佩戴。人工耳蜗对老年听力损失患者同样有益,但是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才能获得好的使用效果。
(《健康报》10.22 刘博 赵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