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粪便是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的最终产物,包括食物残渣、大量细菌、脱落的肠上皮细胞、胆色素衍生物以及汞等金属成分。正常情况下,人排大便的频率为每周3次至每日3次,粪便量大约100~200g/日,含水量60%~85%,其排出时呈黄褐色圆柱形软便。
正常的排便包括便意和排便两个过程。直肠壁受到压力刺激后可产生神经冲动,其上传至大脑皮层就会引起便意。若条件允许,则发生排便反射,即肛门括约肌松弛,腹压增高,促使粪便排出。但若环境和条件不适宜排便,便意可受到大脑皮层的抑制,即憋大便。被憋回去的大便所含的水分又被肠道重新吸收,导致大便的体积变小,人们的便意就会暂时消失或减轻。
憋大便并非只是导致粪便体积减小,其危害包括以下几方面:
便秘 若经常憋大便,粪便会在肠内停留过久,因水分过度吸收而变得干硬,引起排便困难,引发便秘。
增加致癌因素 大便憋久了,其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被肠道吸收,导致精神不振、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甚至会增加肠道恶性病变的风险。
引发心源性昏厥 如果心血管病患者因憋大便引发便秘,导致排便困难,可能会发生心源性晕厥。
很多人偶尔排便略微困难,就认为自己便秘,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医学上的便秘指的是排便次数减少,即每周少于3次,粪质干燥坚硬,排便费力。预防便秘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多饮水,适当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一般建议便秘患者在晨起或者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
此外,有的人一有大便就憋不住,腹泻。出现腹泻一定不可轻视。医学上的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00g/日)、粪质稀薄(含水量>85%),常伴有排便急迫感等症状。
腹泻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超过两个月的属于慢性腹泻。急性腹泻起病比较急,病程比较短,大多为食物中毒、肠道感染、药物刺激等所致。常见的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有不洁饮食的病史,常常在进食后24小时内发病,每日排便次数可达几十次,大多为糊状或水样便,很少有脓血。慢性腹泻起病比较缓慢,病程也较长,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大多为稀便,也可带有黏液或者脓血,可能由慢性感染、吸收不良、肿瘤等引起。
腹泻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需要及时就诊寻找病因并进行治疗,同时还需要遵医嘱,纠正腹泻所致的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人民政协报》10.14 段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