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引发了一场关于文物保护的争议与讨论。
10月12日,重庆十方艺术中心“我佛”艺术个展开幕后的第二天,有关展览内容的质疑风暴,让这场展览戛然而止。
展览展出的是青年艺术家褚秉超于2014年对在甘肃、陕西、宁夏三省份找到的50余尊石窟造像进行创作前后的对比照片。“每尊造像不仅是由我亲手修缮,并在修复时我还将自己的个人形象和对佛像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心情一并融入造像之中”。他在展览简介中自述道。
此举随即遭到质疑,有人认为这是对文物的破坏。而争议的核心在于,褚秉超所修复的造像是否为文物,以及在田野间自行发现的、未被官方保护的文物,是否可以自行修复创作。
在漩涡中停展的“我佛”
褚秉超1986年生于甘肃平凉,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创作包括雕塑、装置、影像、出版等。10月12日,该展览的策展人张宏伟表示,这些被褚秉超修缮创作的造像并没有被当地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大多发现于田野,没有任何保护标识,且修缮材料为泥胎,可自然脱落,至今大多数已恢复原状。
此说法遭到文保专业人士的质疑。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建林教授表示,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全国有大部分文物点都没有定级,这意味着有许多没有挂牌的文物存在。“只要是古代遗迹,有历史文化价值,那么它就是文物。”张建林说,除了家传文物等有明确所有权归属的文物之外,其他文物尤其是田野间发现的文物,一经发现都应归国家所有,应该由国家来处置,“我们在田野考古时挖出的陶片,都是无法定级的,但这也都是文物,个人是不能私自处理的”。
缺席的学术顾问
此次展览的署名学术顾问,是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学研究中心主任米德昉,曾毕业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历史学(敦煌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窟艺术与考古、佛教艺术史。
10月13日,米德昉表示,他与策展人张宏伟是研究生时期的同学,当张宏伟说要在重庆做一个佛像艺术的展览,想邀请他作为学术主持在开幕式讲话时,“以为是一个当代艺术展,便答应了”。而此前,他并不了解这次艺术展的具体情况,“开幕后他们给我发过来我才知道我当了学术顾问”。他看到图片后表达了担忧,即褚秉超拿来创作的造像有没有可能是文物,甚至还提醒主办方要去跟当地文物部门核对。
专家证实造像确为文物
“有些是佛像,有些只是野外发现的一块凸起的石头,看着像佛像。因为对艺术家来说,艺术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张宏伟称,这些被修复为佛像的造像,原本并非全都是佛像。但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于春鉴别后,确认图中造像为古代文物,且有可能是唐代遗留下来的菩萨像。而通过修复前的图片还可以看出,这些造像都嵌于石窟之中。
张建林说:“如果是石窟内的古代造像,则为不可移动文物,在文物发掘、保护乃至修复的过程中都要更加小心,个人更不能随便触碰和处置。”此外,从事古建维修、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修复等文物保护相关的专业性工作,都需要由省一级文物管理部门予以认定的相应资质,才有资格对文物进行修复。
10月14日,甘肃省文物局安全督查处负责人表示,现在正在就收集到的展览相关照片与现存的文物记录进行核查和比对。该负责人说,已经登记在案但没有被文物保护单位竖立文物保护标志的不可移动文物,在甘肃省是普遍存在的,但即使该文物没有被登记,只要证明其有文物价值,个人私自修复的行为也会受到相应处理。
(澎湃新闻10.15 赵实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