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是指儿童反复出现自主或不自主啃咬手指甲的行为,属儿童常见不良习惯行为,一般始于3~6岁,多数儿童随年龄增大后,症状可自愈,少数顽固习癖者会持续到青少年甚至更晚。
经常咬指甲会导致指甲短、不能覆盖指端,严重者可将指甲或指甲周围皮肤咬出血,导致感染,引发甲床炎、甲沟炎、指甲脱落或手指变形。
咬指甲不一定就是寄生虫感染所致,却是儿童感染寄生虫的主要来源。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儿童肠道寄生虫病,如果环境被蛔虫卵污染,则蛔虫卵可能通过手和食物进入体内。儿童喜欢用手抓取食物入口,常常吮手指,儿童的指甲缝中很易藏有蛔虫卵,所以极易造成感染。因此若儿童伴有长期反复腹痛,需要考虑是否有寄生虫感染,建议到医院通过验血及大便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驱虫治疗。
有研究认为,咬指甲与某些微量元素缺乏有关。如锌元素缺乏,会表现出乱吃物品,比如指甲、衣物、玩具、硬物,严重者可发展成异食癖。儿童总爱咬指甲,并伴有消瘦、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应去医院进行微量元素检查。
也有研究认为,儿童咬指甲癖与紧张忧虑的心理有关,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够或缺乏安全感。有些孩子由于咬指甲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反过来又会产生焦虑的负面情绪,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所以,在矫正该行为时,家长要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不可呵斥、打骂、嘲笑、恐吓,不要粗暴地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强行拉出,应向儿童讲清危害,培养健康习惯,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文汇报》9.23 蒋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