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9月26日 星期六

    古籍修复那些事儿

    《 文摘报 》( 2020年09月26日   06 版)

        日前,“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103册件修复竞赛作品和珍贵古籍修复成果展出。

        “粘不住”的敦煌遗书

        敦煌遗书中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五》是本次展览的一件重要展品,虽然经卷泛黄古老,颜色深浅不一,但它“完好”得几乎看不出任何修补痕迹。

        杜伟生从事古籍修复事业已有40余年,敦煌遗书正是他主持、参与的修复项目。眼前这件作品修复的难点在哪儿呢?“你看这经卷上颜色深深浅浅,因为它使用的是上了蜡的‘硬黄纸’。”杜伟生解释,“硬黄纸”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书写载体,上蜡后成半透明状,不仅可以用来做“描红纸”,而且具有“防虫避蠹”的作用。

        但也正是因为涂了蜡,纸张的吸水性变得很差,“浆糊涂在上面粘不住,经常刚刚修补完,一压就又裂开了”。所以,在修复这样的古籍时,需得“小心加小心”,进度十分缓慢,“仅这一卷就得修上两个星期”。

        “不能拆”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不能拆,拆了就再也回不去了。”杜伟生说。

        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一本修复好的《永乐大典》,杜伟生介绍,由于《永乐大典》具有完整性,所以在保护时,工作人员们不能将书脊拆开,把书叶分成单张一一修补。为此,杜伟生想出了一种“掏补”的方法,把工具伸进折页中间,一点一点“掏”着修补。《永乐大典》的修复还严格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开展,尽可能保留了原书书叶火烧痕迹等。

        “读不懂”的西夏文献

        一件整齐排布着难懂异域文字的长卷,躺在展柜里,这件修复完好的作品来自西夏文献。

        据介绍,在修复这件文献时,展开后,书叶之间大多都断裂了,最多只有四叶相连,书衣和书叶之间也断开了。

        由于该文献以古西夏文记载,给文献修复造成了很大难度。不仅现在的修复师不认识古西夏文,在西夏文献流传的千年时间里,曾修补过它的“前辈”们,也同样存在语言障碍的问题,这就造成错页情况的发生。

        怎样才能在完成修复的同时将前人搞错的“页码”调回来呢?国图的文献修复专家们联手了西夏学学者,由他们为文献整理排序,之后再交由修复组完成了书叶的调整和纸张的修补。

        (《北京晚报》9.4 孙乐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