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夏天,我才六周岁,住在苏北涟水县杨口镇。有一天中午,忽听从河边传来“哒哒哒”的机枪声,紧接着又响起“轰隆隆”的炮声,我父亲立即关上布店的大门,并命令我们全家人不得外出。两个时辰后,忽听门外有轻轻的敲门声:“大爷,大爷,请开门”。我父亲一听,是山东侉子的声音,吓得他连连摆手。不久后有个女子温和的说:“大娘,大娘!请您开开门,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专门是来打日本鬼子的……”听此声音,我父亲便来门缝边一看,只见门两边站着的队伍,身穿灰军装,头戴五星帽,左臂上露出“八路”两个字,便打开大门迎客,一个头头举起右手到耳边说:“立正,敬礼!”他是张连长。
同一年的冬天,张连长得知驻扎在涟水城内的日本鬼子与二皇兵500多人,要对杨口镇大扫荡,便马上将此消息报告给团部。团长立即调来两个营的兵力,在高沟镇打埋伏。这一伏击战共打死日本兵和二皇兵200多人,俘虏168人,这就是名震江苏的“高沟大捷”。从此,好多的土匪头子,都纷纷主动归顺了八路军。我带领杨口镇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挨门逐户地向市民们募捐。有的出钱,有的捐物,把募捐来的大批钱物,统统地慰问了八路军。张连长摸着我的头说:“小家伙,好样的,你就当个儿童团团长吧。”说罢,他就拿出一套“红小鬼”(即小八路)穿的军装送给我。他给我穿上后,我立即跑到家里。父母看到我神气的样子,都笑哈哈地拍手说:“俺的孩子有出息啦!倒成了个小八路……”从此,左右邻居都叫我“小八路”。我有了这个头衔和穿戴,就有出入军营的自由。每个星期天,我总要来到军营里,首先就去打扫厕所,再去打扫房间,还去照顾伤员,更去为连部送信。
1943年冬天,日本鬼子对苏北地区进行了残酷地大扫荡。我父亲也弃店带我们回到了老家——沭阳县周集乡姜庄村。
1944年的腊月23日,这是一个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半夜三更,我正在睡梦中被一阵“哒哒哒”的机枪声惊醒。原来是沭阳城里的日本鬼子趁着老百姓过节不备之际,突然将我村重重地包围起来。幸好一个连的新四军和游击队英勇地突围了,鬼子进村后就挨门逐户地大搜查,并将大家赶到小学的操场上集合。当时,有一名叫王乃轩的八路军伤员在我家疗养。我们称他为王班长。情况紧急,我母亲赶紧拿出一顶老百姓常戴的“狗头帽”,套在王班长的头上,说:“你就装个哑巴,是我的大儿,鸿道是老二,鸿德是老三,记住了没有?”。
来到操场一看,好家伙!四周站满了鬼子和伪军;八匹高头大马分列于两旁,16挺机关枪架在高高的树上。只见鬼子的头头挥舞着刺刀,不知说的是啥。翻译官说:“太君说了,你们庄上还有新四军和土八路,统统地把他们交出来。谁胆敢窝藏,就叫他死。”皇军逐个搜查。当查到王班长的时候,把他拉出来说:“你的,就是新四军,杀头杀头的”。王班长面不改色地摆摆手,摇摇头,便张大嘴巴“啊啊”学着哑巴的样子。我母亲跑过去对翻译官说:“他是我的大儿子,是天生的哑巴。”我的父亲也不慌不忙的上前道:“我家的老大天生心灵手巧,专干木匠活,可给皇军做高级家具,但就是不会说话。”此时我突然想起王班长曾教过我如何侦察和伪装的本领,我便突然冲出人群,抱住王班长的脖子,嚎啕大哭地说:“我的大哥呀!大哥!你快快回家吧,你为我刻的头像还没刻好呢,我要头像,我要头像……”说罢,我就用小脑袋狠狠地磕地。皇军过来将我拉起,指着王班长说:“你的哑巴,开路开路的。”于是,王班长便步伐平静地回家去了。
解放后,王乃轩任济南市仁丰纱厂的人事处长,他专为我介绍一个漂亮的女职工作对象,但被我婉拒了,因我早有了心上人。
(《沂蒙晚报》9.14 姜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