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9月05日 星期六

    大石进城背后的疯狂

    《 文摘报 》( 2020年09月05日   01 版)

        景观石

        早上7点45分,静谧的村庄尽头,穿过一片茂密的草丛,越过河沟,轰隆隆的机械作业声从远处传来。在泥泞的土路上跋涉五分钟,机械声越来越大,热闹景象扑面而来。

        两台中型挖掘机正在挖石头。一台负责挖土,向下掘出深四五米的大坑,另一台把系着绳子的石头拖出来。不远处,一伙当地人围坐着打牌,等待为新出土的石头“竞价”。

        这是2020年8月23日,皖北宿州灵璧县的一个普通清晨。挖出来的石头叫“灵璧石”,这 些石头大小不一,至少上千块堆放在土坑四周,但大多不是挖石头老板想要的。他们租用每小时近千元的挖掘机,是想淘出质地、肌理、色彩、光泽、音韵“五美”的精品石。

        沾满泥土的灵璧石被洗刷后,小的做摆件,大的则送往全国的园林景区、路旁街心、机关企事业单位门口,成为景观用石,一块高3米、宽1.5米的景观石能被卖到几十万元。

        2020年8月,新华社连续发文,呼吁警惕花重金“移石造景”、助推无序采石之风。而在刚刚摘掉“贫困县”帽子的灵璧,卖石一度承载着灵璧人摆脱贫困的希望。

        送石进城

        在灵璧县石头主产地渔沟镇,张小顺(化名)同时经营着几家石业公司。他主卖景观用“大石头”,成立公司则因为“政府或企业采购有发票需求”。

        一位来自河南驻马店的老板创办企业不久,因为受到“高人”指点风水运势,亲自率员工来张小顺这里选石。

        一块卖出高价的石头,不仅要具备五美,还要从石形中看出意境和寓意:金蟾石招财,过桥石意味着通途,避雨石暗示着安全。“尤其是后两种,以前政府门口摆的景观石,官员买来收藏、送礼的石头,都看重这个。”张小顺的订单中,早些年,政府批量采购占半壁江山。

        山东、天津、江苏、福建等地都设有“奇石公园”,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门口摆一块奇石或石刻字作招牌,仿佛成了公认的审美。

        张小顺印象中,行情最好的是2008-2012年间,政府采购是现款现货,不用石头经营户垫资,这是他们最理想的客户。反腐压力传导到各地后,采购量骤降,“以前是省市批量采购,现在各乡镇、村自己买,单量少了,单子也小,花钱的时候都得掂量掂量”。

        政府集中采购景观石,如今大多限于老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前不久,张小顺刚刚拿下两单,一个是在某省会城市的公园,他的公司负责其中部分标段的河岸假山造景。假山石走量,论吨卖,180元一吨,一卖就是几万吨。另一单在河北的一个农村,新农村改造后的村民休闲广场需要一块大型景观石。景观石论块卖,单价约十万元。

        灵璧石“出圈”

        灵璧石真正“出圈”还要追溯到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首任灵璧石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任树文记得,1999年的一天晚上,县领导敲开他的家门,通知他第二天去地矿局上班,专门管理灵璧石。

        任树文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带灵璧石走向全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奇石展评中,灵璧石共获3块金牌、6块银牌、12块铜牌。自此,灵璧石一炮打响,价格也随之飙升。

        疯狂的价格也催生了采石产业的跃进。当地人采石,最开始是依附在山体上的“头层石”,后来采到了山脚下,最后有村民竟把自家的房屋扒了、菜地掘了。最火的时候,渔沟镇家家户户门口都堆满了石头。

        灵璧石采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采石人之后,便是守在大坑旁等待竞价的“蹲坑人”。一位“蹲坑人”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2019年,一口直径十几米的大坑边,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蹲坑人,“一个出价不满意,下一个才能喊”,成交后,当场手机转账。灵璧县的石馆曾一度达到3000家以上,目前还有1000家左右。

        和父辈早年间开作坊不同,张小顺这样的年轻人早就在阿里巴巴网、淘宝网开店。年景好时,可年入百万元。他的同龄朋友,也纷纷结束外乡打工生活,回家合伙采石。

        以复垦的名义开采

        声势浩大的采石现场相对隐蔽,需要内部人士带领才能进入。

        对于开采乱象,宿州市和灵璧县早有管理办法。2004年,《灵璧石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明确灵璧石资源开发实行统一勘查、统一规划、统一设标定界,按计划开采,经评估后进入市场经营。但是,有序开采的管理思路赶不上村民盗采的步伐。

        地下的挖掘深度也越来越深。“以前一两米深,最近一次听到最深的要挖到50米,还需要抽水。”灵璧县城舫一位石馆老板说。

        即便没有合法的开采证,采石人也摸出了另一条门道。多位灵璧石经营者对记者介绍,可以申请土地复垦,以复垦的名义开采,这在全国也并非个例。

        景观石采掘屡禁不止背后,暗藏着环境和安全风险。早年间人工钻洞开采灵璧石也曾酿成惨祸,2006年,仅馨云村就发生了两起因采石而引起的塌方事故,两人死亡。

        期待转型

        过去若干年,当地监管部门和村民一直在打游击战。

        除了马山和最早开采的老坑厂所在地馨云山,灵璧还有大大小小十来座山,都围绕在渔沟镇附近。山从主处看并不高,当地人笑称“小土包”。

        与“小土包”相比,更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小鱼塘。鱼塘原本并不养鱼,而是农田,被采石人挖出坑积水后,成了池塘。

        现在,灵璧县自然资源局每周都会对渔沟等重点乡镇巡查2次,在老坑馨云山周围也早已围起了9.8公里围墙,但仍然不能做到24小时监管。

        灵璧县摘帽“贫困县”一年多。虽然灵璧石催生了其他周边产业的繁荣,包括石头配座、运输、园林造景、旅游、餐饮行业。但一位县政府工作人员坦言,过去灵璧石经营以个体户为主,并没有产生税收、贡献GDP。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全国已有别的村落在做转型,修复生态,开展旅游。摘帽后的灵璧县,也寄希望于灵璧石这张文化名片,发展旅游产业。

        (《南方周末》8.27 刘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