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8月25日 星期二

    “八百壮士”孤军的悲壮背后

    《 文摘报 》( 2020年08月25日   02 版)

        一支中国孤军,在日军围困中以寡敌众、死守不退,日军一波一波的疯狂进攻,都被勇士们击退。当日军抵近企图爆破守军所在大楼时,一位身上绑满手榴弹的中国士兵,毅然从楼上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15岁姑娘杨慧敏与守军利用竹竿将旗升起,黎明时分,曙色微茫中,军人们肃立敬礼,没有音乐,只有一两声冷枪,外面是即将发动新一轮进攻的敌人。

        …………

        这些细节来自日前公映的电影《八佰》,故事取材于1937年惨烈的淞沪会战。片中八百壮士固守四行仓库,用热血和生命守家卫国的故事深深感动和震撼了广大网友,有观众说:“到了泪点哭得发抖,中华民族的无畏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更有观众表示:“周围人哭成一片,终于明白为什么座位上要放纸巾了。”

        历史细节,唯有放在历史中观察,才能让人更加真实地理解。

        当时的背景是: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不敌日军海陆空一体的凌厉攻势。10月26日,大场失守,上海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侧背受到严重威胁,为防止被日军围歼,决定放弃现有阵地,全面向苏州河南岸转移。但是,当时蒋介石决定留一支军队在苏州河北岸坚守,最终选择了毗邻苏州河的四行仓库。

        后人看来,这是一场“奇特”的战斗:一支中国军队在日军三面围攻下死战不退,而一河之隔的租界,在中国的地盘却不属于中国管辖的租界,上海市民围观战斗,为中国军人助威。史载当时“观者如堵,靡不赞叹”。

        八百壮士,实则只有452人,一个营,他们来自第88师,由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

        事实上,孤军坚守已无太大军事价值。在蒋介石眼中,这支孤军的意义是:让外国人看看,我们还是有部队坚守在上海市区的。蒋介石满心希望:国联大会11月3日就要在布鲁塞尔开幕了,这个会议,一定要做出制裁日本的决定啊……你们西方列强在上海有巨大的利益,现在日本人打过来了,你们还不赶紧干涉?

        把希望寄托于国联出面主持公道,蒋介石也确实健忘——就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侵占东北,中国向国际申诉,国联派出调查组,走了个过场,日本人还不满意,退出了国联。当时驻国联的中国代表顾维钧向各国代表逐个求援时,得到的回答,让他颇为难堪:“你们自己都不抵抗,怎么能期望别人替你对付日本?”

        一个弱国的悲剧,就是幻想自己陷入危难时强国会“尽义务”出手援助。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一书中评价淞沪会战时说:“这场战争的爆发将英国的冷漠暴露在大众目光之下。”时任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伊登接到英国驻华外交官建议:“我们不应该插手干预此事,因为这对保护我们在远东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有害无利……”

        国联大会如期召开,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要求与会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停止提供贷款和军需物资,并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但与会各国出于各自的战略考虑和利害关系,除发表泛泛的谴责之词外,谁都不愿率先制裁日本。

        心存幻想,又怎能坚决斗争?史料记载,淞沪会战中,蒋介石有多处错误决策。该坚决进攻时突然叫停,该紧急撤退时又突然让部队再坚持几天。他的错误判断,皆基于西方国家干涉日本的幻想。

        时任中国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回忆,在松江一次高级军官会议上,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撤离战场,将部队撤到苏嘉、吴福国防要塞,“此时蒋夫人突然从上海来到,我还记得她穿着毛皮大衣,她宣称我们若能守住上海——我记得她说10多天——中国将赢得国际同情,国际联盟将帮助我们抑阻日本侵略,谈到国际援助,与会者只有少数人同意她的观点,蒋先生说:上海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坚守”。

        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叹息道:“蒋先生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蒋夫人的愿望被证实是一种错觉,她太天真了,蒋先生怎能听从妇人之言去指挥一场百万人的大战役呀!”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付出巨大代价:20个德械师全部葬送在黄浦江畔,已具雏形的中国空军也折损大半战机,海军舰只几乎全部自沉封锁长江航道,抗战初期库存的弹药装备全部耗用……

        然而,比八百壮士更悲壮的,是坚守宝山城的姚子青营。1937年9月4日,宝山县城的防御工事全部被敌炮击毁,陷入重围。当晚,姚子青致电旅部:“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9月6日凌晨,日军攻入城内,姚子青率队转入巷战,最终,600将士,全部英勇殉国。

        事实上,八百壮士作为蒋介石“打给外国人看看”的象征,最终成为中国人面对强敌不屈抗战的象征。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当时留在北平沦陷区的中国人最兴奋的,就是听到八百壮士一类的消息。

        爱国歌曲《歌八百壮士》更是在当年激励了无数中国人:“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这支孤军的悲壮,是当年弱小的中国的悲凉。

        所幸,现在的中国,再也不是当年的中国了。

        这恰恰就是历史赋予今天的意义。

        (共青团中央微信号、瞭望智库8.19 关山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