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8月20日 星期四

    论点短辑

    《 文摘报 》( 2020年08月20日   06 版)

        “耕读文化”在宋代确立

        程民生在2020年第6期《社会科学战线》上说,耕读一体的形态自古即存在,孔孟主张分开,强调读书做官是君子的职业,耕田种地是“小人”的职业。但民间耕读情况一直存在,多是隐逸之士和学生。到了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宋代,半耕半读成为常态,“耕读”专词应运而生。其最有价值的内涵是广大农民纷纷读书,形成自下而上的读书热潮。对许多农家子弟来说,读书识字只是生活的必需,未必参加科举,是为宋代与前代大不相同的亮点,也是耕读文化成熟的标志之一。而士人把耕读当作人生快乐之事,则是耕读文化普及流传的内在因素。耕作的实践有利于士人思维的创新和学问、创作题材与水平的提高,更主要的成就是知识、知识分子促进了农业发展。

        论“原农本主义”

        彭兆荣、张颖在2020年第4期《中原文化研究》上说,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农耕传统,“重农”“农正(政)”“农贫”,包括今日的“脱贫攻坚”,皆“以农为本”之产物,即“原农本主义”。中国的后续发展,无论其他产业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皆由“原初”产业农业所衍生、延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与恢复“原农本主义”的一些特点,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继承,亦可规避移动性背景下的各类新型灾难。为此,我们需要建立两套治理和应对体系,一方面,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另一方面,保持与“天时”的配合。这或许才是“传统的发明”:传统,保持不变;发明,适应发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