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7月18日 星期六

    口若悬河的说书人

    《 文摘报 》( 2020年07月18日   06 版)

        评书的非遗传承人单田芳

        哪些大众文化在过去盛极一时,在现代却成为小众艺术?评书就是其中一种。

        在每一天的茶余饭后,摇一把大葵扇,倚在微凉的晚风中打开收音机听“评书”——这是很多90后记忆中爷爷奶奶的身影。

        评书又称说书,因为很多时候都在“说”故事,每次结尾处的“且听下回分解”,与今天的电视剧在高潮处结束进度条,是一样的套路。

        2018年,北京评书的非遗传承人单田芳老先生溘然长逝,许多学者认为这是说书时代的终结。说书人的青黄不接,也导致评书这种古典文化走向式微。

        旧时代的说书人

        在旧时代的每一个说书人,都是观点鲜明的“自媒体人”。在街角随便摆个摊,就能赢得关注,男性的刚与女性的柔都靠一张嘴来切换,情绪来了,能惹得听众哄堂大笑或者声泪俱下。

        从小听到大的听众可能更意识不到,许多善恶观、正义感都是从说书人中来。这些艺术家凭着独特的市井气息,让很多小孩子在“道听途说”中,知识点就增加了。

        的确,古代的大众识字率低,阅读门槛过高,纸质书难以流行。但是听人说书就显得容易多了,但凡记得住主角,听得懂剧情,就能跟着身边的吃瓜群众一块以古喻今,针砭时事。

        正因如此,说书人在长久的历史中都被尊称为“说书先生”。多少故事,都是以这种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到今天。

        而那些在书馆听过说书的人,会更怀念那个神奇的现场。评书表演艺术家连丽如就偏好书馆,不喜欢在广播里拿着书本念的方式,觉得说书“要满凭丹田气一口气说下来,一个半小时没有喘气的工夫”。她说《三国》,里面的诗词歌赋要倒背如流,才敢上台。

        然而,以今天的角度来审视,会发现很多古代评书人就是那个旧时的“标题党”,喜欢给历史添油加醋,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也是为什么作家叶克飞认为,评书的时代在当下已经逝去。“评书这门艺术,自身就有问题。它脱胎于民间故事,本就参差。人物也难免脸谱化,每套书都少不了俊俏小白脸的少年英雄,少不了酒槽鼻子一肚子坏水专职搞笑的福将……”

        可见,说书骤然断层的原因,是单一的视听效果或浅薄的知识量,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评书需要更精益求精的艺术功底和文化底蕴。

        新时代的说书人

        说书人的消失,也跟当下这个“碎屏时代”有关,人们被大小荧幕勾了魂,古板的说书实在难以吸睛。

        但有一些内容创作者,不想放弃对说书评史的探索。他们开始捣鼓一摞摞旧书,制作严肃有趣的长视频,想重现逝去的“说书时代”。

        “最爱历史”就是其中一个宝藏评史号。这个账号的两位创始人,最早都是报社记者,在创业的最初,他们只做图文原创,但很快意识到视频是未来内容的风口,便开始转型。

        由于主理人是新闻人,他们不爱花边轶事,而是喜欢用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通过类似新闻特稿式的写作,讲述历史知识。

        虽说是讲史,但灵感来源很“现代”。比如他们的一个视频《千年瓷器,国之瑰宝!竟缘起于宋徽宗的那抹天青梦?》灵感是来自某品牌在2020年发布的天青色手机,团队就由天青色说起,对宋代的汝瓷做一个简短的科普。

        创始人吴润凯认为,今天的创作与古代的说书还是有本质的区别,“说书人更多的是情节越离奇,越跌宕,越叫好。但我们要追求的是史学研究背景下的历史通俗化。同样是三国题材,说书人讲的是《三国演义》,而我们要做的是告诉大家《三国志》的存在。”

        视频风口不只是吸引了年轻人,中年高知博主也在申请加入群聊。比如刘晓蕾,她是北京理工大学的一位文学老师,也在西瓜视频上评讲《红楼梦》。

        她第一次尝试视频创作是在今年4月底,因为疫情无法线下授课,于是突发奇想决定在线上“开讲”,没想到一上线就收获了几万的播放量。

        晓蕾老师不喜欢板起面孔去讲《红楼梦》,对当下的流行词驾轻就熟,比如她说晴雯撕扇是行为艺术,说妙玉是时髦又高级的哥特风,说贾母是骨灰级文青,而黛玉是文艺女神,宝钗是知识女神……

        虽然晓蕾老师的精神偶像曹雪芹活在三百年前,但是今天能为他以视频的形式“说书”,也是很幸福的一位铁粉了。

        (《新周刊》2020年第21期  白瑜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