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7月18日 星期六

    一次全新的养老试验

    《 文摘报 》( 2020年07月18日   01 版)

        汪锦云每天自己做饭。

        还有一个月就到80岁生日的汪锦云左耳听力尚在,右耳近乎失聪。入住汪锦云这套70平方米的两居室两天后,24岁的房客媛媛也发现了这个秘密。其实说媛媛是家里的房客也不确切,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一老一小相互陪伴。

        2019年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发起了“朝夕相伴老青互住”项目,倡导社区有独立住房的独居老人为街道内刚来杭州打拼需要租房年轻人提供居住地,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简单的生活协助和夜间照料。

        设计“看上去很美”,然而目前配对成功者寥寥。

        先试试再说

        不少细节证明,这场互住试验的双方,尚在彼此试探生活的边界。

        次卧是媛媛试住的房间,但屋内没有一件她的私人物品。端午节放假时,她小心翼翼把这些东西都收了起来,就连摆放在卫生间里的洗漱用品也都带走了。

        次卧的空调主机洁白锃亮,这是一个月前汪锦云刚听说媛媛要来家里住时请工人安装的。空调一装就是小几千元,究竟媛媛能在这里住多久,谁也没底。

        节俭的汪锦云就自我安慰:“就算小姑娘以后不住了也没关系,外孙以后回来也能开空调了。”其实这个房间原本就是外孙从小住到大的,后来外孙去南京读大学了,房间就空下来了。

        家中冰箱塞满了汪锦云女儿买来的果蔬、肉类。女儿在嘉兴工作,每周末回杭州。周六下午是母女碰头的时间,也是汪锦云冰箱的补货时间。媛媛的水果,只占据冰箱的一个小角落。

        社区社工汪艳一直觉得汪锦云和媛媛条件最匹配。

        汪锦云老伴5年前去世,自己独居在70平方米两居室房子里,两个卧室都朝南,不大的阳台上都是她种下的花草,这个70平方米的小屋找不到一个卫生死角。

        “老人有独立两居室住房、环境干净整洁、老人没有重大的疾病、不良嗜好……”这是社区在牵线搭桥时对老人一方的条件。应征的年轻人,则要求在本街道或者本区工作。

        衢州人媛媛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公益机构工作。相对她4000元左右的工资,每个月1000多元的房租的确是不小的开支。第一次到汪奶奶家时,媛媛就心动想要入住试试了。

        和老人同住,媛媛眼下能想到的相处之道就是尽量迁就。晚上9点刚过,家中就“宵禁”了,媛媛悄悄回到自己屋子里,蹑手蹑脚。她也从来不会把工作带回奶奶家中,就怕键盘敲击声影响了汪锦云的睡眠。

        在家碰头的时间一般是在媛媛下班后的晚上,俩人经常一起看电视,汪锦云掌握电视遥控机的主动权。有时候媛媛对电视剧内容没兴趣了,就刷刷手机。

        以前她常常点外卖,来汪锦云家后就一次没点过了。她发现汪锦云一个人住久了,害怕陌生人上门。

        老人同意媛媛入住,也是因为社工汪艳的一句话“先试一两个礼拜再说”。“既然是尝试,有什么好怕的?觉得不合适了,可以随时喊停。”汪锦云说服了自己,跨出了这一步。

        想找年轻人做个伴

        其实,“想要年轻人来做个伴”,汪锦云不是第一次动这样的念头了。

        早在三四年前,她看到一则新闻:一所中学的几名中学生和一位住在学校附近的独居老人结成了对子,每天中午学生们就到老人家里陪着聊聊天。等到了毕业,这群学生假期都还时常去老人家里。

        “我也想白天家里有点人气”,汪锦云寻思,自己距离附近最近的学校杭州高级中学不过500米,能不能请那里的学生中午下课了也来家里坐坐?

        刚有这个念头,就被女儿一句话终结了:“您让人家中午来,您是热闹了,也耽误了人家高中生学习时间。”汪锦云觉得在理,从此就再也没提过这件事了。

        成为独居老人,也是汪锦云自己权衡后的选择。5年前,汪锦云爱人因为“三高”诱发的心脏病去世。女儿坚持让母亲住在自己家里。但是没住几个月,汪锦云还是坚持要回老房子——两代人生活作息差异太大,互相都不想迁就。

        回到老房子后,汪锦云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请女儿帮忙,花7万元重装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新改造的厨房和卫生间要“亮堂、采光好”,她放弃了设计师推荐的老年人家里装修都爱用的红色瓷砖,全部用白色瓷砖。一个多月后,装修全部完成。几乎是换了个天地。厨房的采光是最好的,汪锦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阳光房”里炒菜。可是,这个屋子又好像还缺点什么?她寻思到的答案是“一点有生命的东西”。

        其实像汪锦云这样的独居老人,在杭州市中心建成的老小区绝非孤例。

        还没来得及想的问题

        媛媛入住汪锦云家,悬而未决的事还有很多。

        汪锦云在试住期间不向媛媛收租金,水电费也一概免了。但媛媛却主动提出想出水电费和一部分房费。“还是希望能分担一点费用,这样也住得更自在。”媛媛说。

        “我也不想给她一种她在我这里免费住,就必须要帮我做事情的感觉。”汪锦云理解媛媛内心的忐忑。也正是因此,在媛媛入住以后,汪锦云许多时候还是愿意自己独立完成能做的事。

        试住期间,汪锦云和媛媛从来没有想过“是不是要吃在一起”的问题,日子久了终究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汪锦云在记者去家里的两次吃饭时间,她都只准备了自己吃的单人份的量,一碗毛豆,几块不大的烤鸭肉,十分简单。她已经习惯了这样一个人的吃法。而媛媛虽然现在在外面餐馆吃好了回家的时候居多,但这也仅仅是试住时的权宜之计。

        “我之所以相信媛媛,也是因为她是汪艳带来的。”汪锦云说得很爽气。在这个社区,40岁出头的社工汪艳是汪锦云最信赖的人了。

        作为这个项目的组织者,长庆街道的社工必须把最坏的可能想到前头:万一老人在家中摔倒了,共住的年轻人没有科学的急救常识,老人的病情耽误了谁该负责?这个假设,其实正是最典型的问题,也是有意向参与这个项目的年轻人顾虑最多的。

        (《解放日报》7.8 杨书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