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7月02日 星期四

    直播短视频里的“古墓热”

    《 文摘报 》( 2020年07月02日   02 版)

        2020年6月15日早上六点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某村的宋代古墓考古现场,宁静早早被打破了。快手用户“宋哥不是传说”一早就开了直播:“关注宋哥不迷路,宋哥带你看古墓。”

        考古现场,五六名工作人员站在墓坑中,正在对一处古墓进行“装箱”,做整体性的迁移。三个月前,广宗县某村村民偶然在村北一个废弃池塘发现了成规制的砌砖。随后该古墓群被发掘,主播蜂拥而至。

        在快手,有大量古墓题材短视频,有人戏称“拍视频的比考古的人还多”。在抖音,以“古墓”为话题的视频播放量高达3.9亿次。探墓者的足迹踏遍全国,既有清东陵、明十三陵等帝陵,也有中山靖王墓、怡贤亲王墓等王侯将相、历史名人和地方名士的古墓。

        2010年之后,“公众考古学”兴起,倡导专业考古面向公众。过去不对外开放的考古现场,逐渐开始允许一些外界人员进入参观和拍摄,客观上促进了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古墓热”。2020年“五一”期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便是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

        但由于专业考古话语权不足、地方文保力度缺失,种种因素交杂,“古墓热”最终通过探墓直播短视频等“粗糙”的民间表达进入大众视野。业内人士刘卫红提到,国内目前的“公众考古”还处于低层次模式阶段,类似于早期的“农家乐”,只是带着公众粗略参观一下考古现场,听一下考古人员的简单讲解,并未深度参与到考古中去。“考古人员重视遗址的发掘,但是关于遗址价值的阐释、对公众的教育普遍不重视,这是一个行业领域的局限性。”

        “文博在这几年快速大众化,进入到一种消费主义的环境中。人们希望消费文物,而且不满足于消费博物馆和文创,而是希望消费满足特权心态的东西,考古的过程也许都逐渐变得可以消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奚牧凉说,“这不单单是地方文物保护的问题,也是这个社会看待文物心态的变化。”而文物相关部门如何将古墓保护与面向公众的文化阐释结合起来,是接下来该思考的问题。

        (《南方周末》 6.25 张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