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会问起:“故宫、天安门是谁建的?”老北京人会说:“明代的蒯祥。”没错,是蒯祥。但如果再问蒯祥的有关情况,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迁居苏州的工匠世家
蒯氏祖上是湖北襄阳,刘宋时代祖上曾有人被封为都乡侯,也算名门望族。明朝洪武初年,蒯祥家族迁徙到苏州吴县香山。蒯祥就是在迁居此地后约三十年诞生的。
蒯氏家族定居香山后,在此繁衍生息,大部分以做木工、瓦工为生。随着南京皇宫、苏州园林及寺庙道观的陆续建设,香山工匠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庞大工匠群,被称为“香山帮”,最盛时多达数千人。历史上“香山帮”曾出现过许多能工巧匠,但因为都是工匠,文化不高,史书也无记载,而本地县志《吴县志》也仅收入蒯祥一人入传,只有寥寥百余字的记录。
蒯祥生在这样的工匠之家,自幼受父亲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再加上他自幼聪明灵巧,稍一指点就能举一反三。于是,当其父蒯福能上了年纪、不能执事之时,推举蒯祥为接班人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正如墓表所载:“乃命其子祥□(继?)焉。丁酉岁(1417年),祥扈跸(随皇帝出行)来北京,营建宫殿以及有司庶府,悉预其事,深于巧思,比公输子。”
故宫的“建造师”
不过,这段墓表记载的蒯祥进京年限,引起了我的疑惑。北京皇宫的建设是从永乐三年(1405年)起步,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历时十五年,而蒯祥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才进京主持修建,只参与了后三年的建造,他这个“总设计师”和“总建筑师”是不是也得打个折扣?
带着这个疑惑,我又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才弄清了这个问题。1402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称永乐皇帝,第二年(即永乐元年)便将北平更名为北京,这说明他已经有了在他的“龙兴之地”建造京城的想法。但是新建都城可是个巨大的工程,须倾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刚经过三年征战,国家需要恢复元气,人民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他并没有立即下诏建都,仍依南京为首都,他在北京期间仍住燕王府,称北京为“行在”。
永乐三年(1405年),建都工程才开始启动,永乐大帝在全国征召能工巧匠,派大员赴云、贵、川等地选采木料。次年,他又多次与大臣密议迁都北京的计划,七月他下诏营建皇宫,任命泰宁侯陈家珪掌管其事,这算正式开工了。但是,迁都北京的计划没取得群臣的一致意见,反对者声浪不止,致使皇帝举棋不定,难下决心。圣上的优柔寡断,致使下面的工程进行了十多年,仍处于不温不火,小打小闹的基础施工阶段。
直到1416年,君臣才取得一致意见,同意迁都大计。由此开始了大规模营建皇宫的高潮,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全部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新建成的太和殿举行盛典,颁诏迁都北京。北京改为“京师”,北京再次成为全国的首都。
蒯祥进京虽是工程的最后三年,既晚又短,但他却赶上了营建皇宫的关键时期,被委任为工部营缮所丞(职位相当于总工程师)主持建造了皇宫的重点工程三大殿、两宫以及天安门等主要建筑,从而成就了他营建皇宫的伟业。
由此可见,如今许多书刊上标榜着“蒯祥是故宫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其言不确。任何工程都应是设计在先,营造在后的,不可能施工十多年后,蒯祥进京才开始设计。所以,蒯祥只能算是故宫的“建造师”,而不是“设计师”。
耳顺之年重建天安门
蒯祥虽然不是故宫的设计师,却是天安门的设计师与工程师。天安门(原名承天门)是皇城的正门,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精华,它与皇宫同年完工。这座门是蒯祥负责设计并统领建造的,当时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木牌坊。天顺元年(1457年),木牌坊不幸遭雷击焚毀。成化元年(1465年),蒯祥以67岁高龄再次出山,承担了重建天安门的重任。他把南方的优质材料御窑金砖、苏式绘画技艺都运用到城楼的建设中,重建后的天安门,规模比原来更雄伟高大,扩建成为巨大的宫殿式的建筑,气势雄伟、布局严整,奠定了现代天安门的规模和样式。此后600年来,历经明、清两朝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天安门又经过多次重建和多次整修,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并没做大的改动。
蒯祥的业绩还不至于此。1440年,他曾受命营建了乾清宫、坤宁宫两座宫殿。永乐十八年(1420年),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大火焚毁,正统年间(1436-1449),蒯祥又统领了三大殿的重建工程。天顺年间,蒯祥又设计并统领了裕陵的施工。
(《北京晚报》6.18 董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