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6月23日 星期二

    一个家族六代人的中国情缘

    《 文摘报 》( 2020年06月23日   08 版)

        《剑桥笔记》封面。

        2020年1月17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举行新春座谈会。座谈会上,“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英国专家西蒙·霍沃思博士手捧一本书,翻着书页向李克强总理介绍着。    

        一番亲切的交谈后,西蒙将手中的《剑桥笔记——一个英国家族六代人的中国故事》(以下简称《剑桥笔记》)赠予李克强总理,故事的主角正是西蒙的家族。李克强总理看了《剑桥笔记》后说:“真的是六代人吗?很快就要200年了!”

        日前,我们采访了《剑桥笔记》作者——作家、历史学者、湖北长江日报高级编辑余坦坦,与他一同翻开《剑桥笔记》,回首往事。

        丝绸“编织”的交往史

        2014年9月,英国英格兰柴郡,带着“寻根溯源”的目的,西蒙·霍沃思驱车来到祖宅。在父亲的指引下,西蒙找到阁楼里的古铜色皮箱,并从中翻开一部家族回忆录。    

        一段隐没了140余年的、令人动情的中国故事终于被发掘出来。    

        在这个布满历史尘埃的皮箱里,西蒙发现了奶奶多萝西·霍沃思在游历中国时写下的日记,也发现了哈瑞·加德姆(奶奶的父亲)于1887年至1890年在上海学习工作的记录。    

        “嘿,真是太神奇了!”西蒙不禁赞叹。此时,他意外发现了自己的外高祖父亨利·加德姆(奶奶的祖父)与中国做丝绸贸易的记录。这意味着整个家族与中国交往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1875年!

        资料证实,1875年1月1日,时年40岁的亨利·加德姆创立了H.T.加德姆公司,从中国江浙一带进口丝绸制品。1887年4月,时年22岁的哈瑞·加德姆听从父亲的安排,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江浙一带,并在上海的一个丝绸贸易部门学习经商,直到1890年2月才返回英国。

        新中国成立后,哈瑞·加德姆的女儿多萝西(西蒙的奶奶),续写了家族的中国故事。    

        多萝西和丈夫杰弗里·霍沃思热爱旅行,一同去过27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于1963年4月第一次来到中国。据多萝西的日记记载,怀着对“共产主义中国”的好奇,她和丈夫跟随一个12人的小型旅行团,由伦敦出发,途经莫斯科,最终抵达北京。    

        第二天,他们就来到湖北武汉,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汉钢铁公司。之后,他们又游历广州、杭州、上海、南京、济南数地,完成了一段历时23天的紧凑旅程。就这样,多萝西将加德姆家族的中国情结“传递”给了丈夫,使得霍沃思家族与中国结缘。    

        改革开放后,多萝西的侄子安东尼·加德姆主持恢复了家族公司从中国进口丝线和蚕茧原料的业务。安东尼曾多次因商务事宜造访中国,商业往来也一直持续到2004年他从公司退休。

        西蒙的父亲菲利普·霍沃思爵士是霍沃思家族的第三代从男爵。他在谈到家族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关系时表示,早几年,他和夫人曾经计划去杭州旅行,似乎一切都准备好了,但遗憾未能成行。

        在《剑桥笔记》成书过程中,菲利普和夫人先后离世。尽管两位老人未能完成踏足中国的夙愿,但正如菲利普所说,“儿子西蒙和我的几个孙辈们在实现着我的梦想。”

        “中国就是未来”

        今年年初突发的武汉疫情,令远在英国的西蒙日夜牵挂。他向武汉的好友询问:“我能为武汉做些什么?”西蒙很快行动起来,1月底,他参与了在剑桥发起的“剑桥与武汉站在一起”募捐活动,一边呼吁英国朋友向武汉伸出援手,一边向武汉的朋友询问所需物资规格等事项。 

        西蒙与中国的奇缘,是从2009年开始的,那一年他真正踏上中国的土地。当时,世界金融危机令西蒙的公司经营遇困,为了寻找新的发展契机,西蒙将目光投向中国。2012年,在一位中国友人的推荐下,西蒙前往武汉考察项目。    

        “这里的发展速度不可思议。”西蒙说,他考察过多地的生物产业园区,但认为武汉是最有前景的。他当机立断,在武汉成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招聘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宋文君为合作伙伴。“我知道我现在所做的事情非常艰难,之前也没人做过,但这绝对是一个对两国都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我一定会坚持下去。”西蒙说得斩钉截铁,令宋文君至今记忆犹新。

        商业之外,西蒙也乐于搭建文化桥梁。2016年2月和2017年9月,西蒙两次登上由武汉市民之家和长江日报、长江网联合主办的市民大讲堂,向武汉市民讲述自己家族与中国结缘的故事,分享他在武汉的创业经历。

        疫情没有改变西蒙对中国的信心,关于未来,西蒙有长远的考虑。他有意将家族与中国友好交往的接力棒传给大儿子乔治·霍沃思,乔治已于2012年和2014年两次来到上海的公司实习,正盼望着第三次来到中国。“对于我和孩子来说,中国就是未来。”西蒙透露,他准备让二儿子也到中国看看,他的小女儿则开始学习中文。

        一本书的创作经历

        当《新闻联播》的画面中出现西蒙·霍沃思向李克强总理赠书一幕时,作者余坦坦难掩激动之情。    

        《剑桥笔记》由余坦坦历时三年研究创作而成,是一部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在采访中,他向我们回忆了成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据余坦坦介绍,西蒙家族的故事最初由他的同事,长江日报记者肖娟发掘。2015年10月9日,肖娟在《长江日报》头版发表了《英国家族六代人中国故事绵延140年》的报道,西蒙家族六代人的中国故事由此广为人知。    

        作为长江日报《市民大讲堂》栏目负责人,余坦坦结识了西蒙。“一般来讲演讲结束了,我就回去了,但当天我犹豫了一下。”这个英国人引起了余坦坦强烈的兴趣,他随即邀请西蒙共进晚餐,西蒙爽快地答应了。    

        为了搜集写作材料,余坦坦先后两次飞赴英国。2016年,恰逢武汉与英国曼彻斯特结为友好城市30周年。7月中旬,由近百名武汉中小学生组成的“小小外交家”代表团出访曼彻斯特,余坦坦跟随代表团经由伦敦到达曼切斯特。此行,他初次感受英伦风情,与西蒙的家人建立了友谊。    

        2016年9月,余坦坦和夫人一同再次前往英国。在为期15天的行程中,他留下了沉甸甸的走访记录、上千张照片和3万多字的日记。“我几乎对他每一个家人都进行了采访,也前往剑桥大学图书馆等地搜集第一手资料,尽量追根溯源,还原历史现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余坦坦多年来口述史创作的原则,“每一个细节,我都做了力所能及的反复考证。”    

        跨文化交流需要耐心,文学创作也有苦涩。按原定计划,《剑桥笔记》初稿会在2017年10月交付出版社。“一边是报社的工作很忙,一边是在创作,当时每天熬夜到两三点。”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余坦坦患了严重的眼疾。    

        经过前后半年的入院治疗,余坦坦得以继续写作,2018年10月,《剑桥笔记》完稿。谈到对自己心血之作的期许,余坦坦言简意赅地说:“希望人们通过西蒙这座桥,去了解中国”。    

        疫情,不是让世界更远,而是让人们更亲。从2月16日到4月下旬,余坦坦作为单位的下沉干部,在社区参加防疫志愿者工作。两个月里,西蒙隔天就会问候他的健康状况,也关心着武汉的防疫动向。    

        “余坦坦,你在社区的志愿工作都做些什么?”3月19日下午,西蒙通过微信告诉余坦坦,他要把武汉的经验分享给英国志愿者。余坦坦回:“协助医护人员查体温,协助政府劝说大家少出门。”在最困难的时刻,西蒙让他感受到,武汉联系着世界,世界也没有抛弃武汉。

        (《人民日报·海外版》6.18 严冰 朱春宇 朱润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