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6月23日 星期二

    教育问题究竟听谁的

    《 文摘报 》( 2020年06月23日   02 版)

        据说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

        疫情笼罩之后的大地,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小温暖、小随意、小可爱、小讽刺。钟美美(黑龙江鹤岗小学生)的出现简直是量身打造——稚气但机灵,清秀但戏谑,随意但搞笑;带很多人回到童年,替很多人做轻轻浅浅无伤大雅的“报复”。当众人热情爆棚,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烘托成明星在网上冉冉升起。

        突然,这个小明星把视频删掉了。为什么呢?是教育局干的、学校干的、老师干的吧?压力之下,各方赶紧出来辟谣、发声明。本该理直气壮行使教育权利的部门和教师,结果发出气息微弱的辩解,不仅激发钟美美的粉丝量瞬间暴涨,而且激活“社会激愤”强烈的“苏醒”和反弹:为什么不给孩子说真话的机会?为什么不能把孩子的15分钟还给孩子?为什么要让年轻人顺从和服从?为什么真实的世界不可以战胜皇帝的新装?

        也许是痛惜青春年华,也许是怨恨教育的不争不力,也许捎带着自己的童年记忆,教育事件总是那么容易演绎为公共事件——6月11日常州一小女生缘于《三打白骨精读后感》的不幸遭遇,6月6日山西中北大学大二学生因补考作弊试卷被没收后跳楼的憾事,都令众多网民聚拢围观,迟迟不愿散去。

        围观,尤其是特殊事件后的围观,是人之常情,也往往出自真情。但教育问题复杂就复杂在,围观有时是需要的,有时则不然。

        人人都是思想者、个个都成指挥家,经常不是什么好事——高考试卷出炉,满社会指指点点;孩子跑步发病,全社会都是谴责;学生作弊被查,仁爱之士拍案而起;老师布置作业,家长愤而投诉。以至于有家长堵住校门语重心长地指导老师:老师您能不能不再搞什么演讲训练了啊?高考又不考演讲,您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是正经。至于读书,高考结束他们有的是时间,现在就不要耽误他们的时间了好吗?

        社会问题社会人士负责,教育问题教育人士主导。教育虽然不能脱离社会,但是教育显然不等于社会。

        从孔子时代民间自发式教育,到工业革命科学化谱系化教育,到信息时代的教与学二元合一的教育,教育培养了大众,也依赖于大众。于是大众产生强烈的心理印象:教育关乎众生,大众指挥教育。大家忽略了“培养人”的“高深”与“艰难”。对于孩子而言,其生存的环境、学习的资源、心理的惯性、对社会的体认,无一不是综合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基因与未来科学于一身的大学问。

        荣膺“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的于漪老师尚且言必称“做了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怎么可能全社会人人都是教育的行家里手、都可以在教育问题上指点江山?

        何况,教育规则原本必须高于社会规则,教育导向必须符合文明发育的正面导向。一个高三学生,以极佳的文笔表示要好好学习然后“钓得金龟婿”,教师并不能因为这是未来丈母娘与一干少女的普遍心声就加以默认,照样要判她不及格;同样,一个小男生把东西铺得到处都是,高铁上的邻座大妈可以大骂出口或者置之不理,教师不可以,教师要研究在男孩儿成长阶段中矫正其本能行为所带来的利弊得失。

        钟美美出来了,全民欢呼。学生跳楼了,全民指责。这是大众的权利。但是如果放在“教育”情境中,事情就没有也不应该是欢呼或指责那么简单。孩子表达天性与天赋是好事,但是基于观察、模仿的表现,是不是对开发孩子的全面潜能甚至表演潜能有利?小小的孩子被舆论包围,他与他的家人是否做好了心理建设的准备?这样一段人生体验,如何影响他未来的人格发育?

        人们关心教育,介入思考、谈论教育、指导教育,百家争鸣集思广益,本来意味着更多的人关心教育、支撑教育,教育思想或教育文化的高峰有望拔地而起。但是一旦地位颠倒,教育将在芸芸众生指挥棒之下渐渐变得谨小慎微。

        (上观新闻 6.16 王白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