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杂志编辑部
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节,吃什么总是很重要。我们现在吃的粽子花样很多,甜的咸的、肉馅豆馅,那皇帝吃什么粽子呢?
据乾隆十八年端午节的膳单所载,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宫里一共使用了两千多个粽子,称为“粽席”,端午节当天,宫中几乎不吃别的东西,光吃粽子,皇帝桌上摆的粽子最多,皇后次之,皇太后和其他妃嫔又次之。吃粽子前,还要做一些射粽的小游戏,乾隆爷很喜欢这种游戏,为此赋诗:“亲教宫娥群角黍,金盘射得许先尝。”也就是把若干粽子放在一个盘子里,让宫娥们用小角弓射,谁先射中谁先吃。
为了这大批量的粽子,御膳房调配帮手,包粽小能手们夜以继日,包粽子包到天昏地暗,而且还要精心设计,研发新品,讨乾隆欢心,一直到乾隆满意才行。乾隆为此也颇为得意,为此赋诗说“粽席蒲觞苓令辰,天中景物一番新”,大加称赞。
明清宫廷逢重大节庆都会举办筵宴,端午节作为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也不例外,而且成为国家定制。据万历朝重修的《大明会典》载,端午节筵宴根据食用者的地位,分为三等,其中上桌“按酒五盘,果子,小馒头,汤三品,糕一碟,粽子一碟,菜四色,酒五盅”,中桌“按酒四盘,果子,小馒头,汤三品,糕一碟,粽子一碟,菜四色,酒五盅”,甚至教坊司的乐人都能得到皇帝的酒饭赏赐。宴会期间不仅会有好吃好喝,君臣之间还会进行诗文唱和。明宣宗在《端阳赐宴诗》中说:“南熏殿上日华明,文武衣冠总俊英。角黍蒲醪开宴集,何如往代赐枭羹。”
其中“角黍”就是粽子,“蒲醪”就是菖蒲酒,“枭羹”更涉及了汉代端午节的一条典故:汉代朝廷得到了一些进贡来的枭鸟,因为枭这种鸟在古代传说中是食母的恶鸟,不孝,所以在五月五日端午这天,皇帝下令将枭鸟都做成了羹汤赐给了群臣。明宣宗的这首诗,不仅赞扬了群臣,更借此故事,表达了与百官一同除恶匡世的政治理想。
除了吃粽子,在端午节期间皇帝也常将茶叶作为礼物馈赠给家人和大臣。端午节时值仲夏,气温逐升,湿气增强,蚊虫多扰,疾病多发,这时候自然少不了祛晦安神、防暑解渴的茶。如乾隆五十一年的端阳节,乾隆帝赐妃嫔等人以及十公主大普洱茶六个,女儿茶三十个。嘉庆二十五年的端阳节,嘉庆帝进皇太后、诚禧皇贵妃等位大普洱茶八个,女儿茶五十个;赏王子大臣翰等普洱茶三瓶,花茶五瓶;禄喜等普洱茶二十四瓶;如喜、陆福寿、长寿、寿喜、倪四官普洱茶十一瓶。从上到下,无一遗漏。
吃喝已毕,玩乐登场。紫禁城的端阳节,看戏是重要的一项活动。在诸多戏中有一出十分著名的大戏叫《阐道除邪》,几乎每年必演,且连演数日,是宫中端阳剧中最重要的一出。《阐道除邪》亦名《混元盒》,主要剧情是讲明朝嘉靖年间天师张捷进京面见嘉靖帝,一路上在各路神圣相助之下,与金花圣母率领的群妖相斗,并用法宝“混元盒”收服众妖,最后各路神圣齐贺“皇帝万万岁”,歌颂宇宙清平、风调雨顺、永庆升平。
紫禁城中居住的明清两代皇帝在端午节进行的各种赏赐活动,反映了皇帝对端午节本身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出皇帝希望通过这个节日来融洽君臣、君民及君王家族内部的关系,以助统治政权的稳固,而这不仅丰富了当时社会节日活动的内容,同时还传承了我国悠久的端午文化。
(《宫里过端午》故宫出版社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