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青年编剧由哪些人构成?他们的从业状态如何?新冠肺炎疫情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影响?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显示,青年编剧中近六成为独立编剧,超七成编剧年收入不足20万元,受疫情影响,近半编剧2020年收入恐将缩水。
调研发现,超八成受访编剧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近半数为戏剧影视文学或其他相关专业。同时,还有诸如建筑学、医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等背景的人走进这一行。
“被认可”是多数受访编剧心中“成功编剧”的衡量标准。同时也有不少受访编剧表示,“写出有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算是成功的编剧。“收入”在衡量标准中则被排在后位。
谈及作品最重要的价值时,超半数编剧把“观众口碑”“业内的肯定和荣誉”以及“自我艺术追求的实现”放在前三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投资方和项目方常会给出各类意见,但他们的满意程度却是受访编剧们相对较少考虑的因素。超九成受访编剧认为,“讲故事能力”是编剧核心技能。有编剧特别强调“逻辑能力”,认为不少故事缺乏基本逻辑。
此外,芦苇以20%的高票当选为受访者们最喜爱的编剧,陈凯歌和宁浩以并列票数被受访编剧选为最想合作的导演。曾打造《闯关东》《琅琊榜》《伪装者》等热播剧的侯鸿亮被近四分之一的受访编剧列为最想合作的制片人。
作为行业的中坚力量,青年编剧在评价影视产业从业者的专业度时,对“摄影”“剪辑”“视效”等偏技术工种的专业程度较为认可。但对制片人、编剧等岗位的专业度认可度不高,这或与岗位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有关。超一半受访编剧认为,中国影视产业最缺乏的专业支持是从业者培养机构,除北电、中戏等专业高校,缺乏有针对性的进修或学习渠道。
(《北京日报》4.14 袁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