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人类有五种感觉,即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且这种古老的“说法”保留到现在。
后来,科学家通过引导盲人运动并观察其感觉系统的实验发现,人体的运动感和体态姿势依赖于堆积在肌肉和肌腱中密集的多类型受体。1906年,查尔斯·谢灵顿针对这些受体的感觉形态创造了“本体感觉”一词,并称之为“神秘的第六感”。
本体感受器可以精确地测量物理特性,比如人体的肌肉长度、肌腱张力、关节旋转的角度以及人体内部压力等,然后将收集的信号传递给大脑皮层。也就说是:本体感受器会给我们的大脑提供身体物理特性、质量瞬间分布以及肌肉活动产生的动力等相关信息。有了这些信息,再经过大脑的计算,不仅可以“指导”人体运动,还可以(与触觉一起)感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并测量外部空间的几何形状。
本体感受器收集的信息为我们身体客观认识外部世界基本属性(空间、时间、重量等)提供了基础。所以在我们清醒的时候,本体感觉会防止我们跌倒、滑倒;而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它会帮我们调整更舒适的睡姿,也会让我们的身体熟悉我们在床上的位置并确定周围的空间,防止我们睡觉的时候从床上掉下。
但是在我们还小的时候,本体感觉还不能很好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有时候会从床上掉下来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本体感觉也更加完善,因此健康的年龄稍大的儿童和成人基本不太可能掉下床。
(《健康咨询报》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