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8:22,记者如约收到了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发来的“抗疫日记”。这本日记是从1月21日开始写的,有时上千字,有时少的只有两句话,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博物馆人的责任与担当。
“她病了,我无安”
“封馆××天,真不容易!进入‘临期战时机制’微信群,安好!”这是方勤日记固定不变的开头。有几天已累到不想写日记,但仍是写了这两句,因为这是他最牵挂的事儿。
自1月23日闭馆,湖北省博物馆便建立了“临期战时机制”微信群,由馆长和在馆内执守的负责人组成。每天上午,23个部门在微信群接龙汇报各自情况,报平安。看到全部都安好,方勤才踏实一些。
封馆是从1月27日开始的,不能进出,75位工作人员吃住全在馆中,被大家称作“七十五勇士”。封馆之初,方勤由于此前参加的一个会议中有确诊病例,只能在家隔离,不能进馆。他就让同事每天早上发送馆里的情况照片。“看了馆区现场发来的图,心安。”他在日记里写道。待14天隔离期一到,他立刻逆行进馆,与值守的同事们并肩作战,成了第76位。之后的日记里,第一句就加了“我进馆封闭××天”。
方勤每天都要看三个数据:全国、湖北和武汉的病例数,馆区值守人员是否安好,馆里下沉社区的党员是否安好。他在2月10日的日记里写道:“各省市对口支援16个市州方案出来了,感谢全国人民。尽管这个城市有许多我们不满意的地方,但我们感觉与这个城市患难与共:她病了,我无安!”
“我们是一家人”
疫情来得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什么都缺。为了保护好馆里执守人员,在武汉实在买不到口罩的情况下,1月23日20:56,方勤在微信群中发出了求助信息。
1月24日13:16,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发来消息,“捐赠的4000只口罩今天寄出”。1月27日,国家博物馆捐赠5000只口罩。1月29日,上海博物馆的第二批2000只医用口罩运到了。2月2日,国家文物局支援的84消毒水到了。
3月15日,湖北博物馆统计了捐赠物资情况。方勤在日记里写“兄弟馆基本都伸手了,感动感激:你让我们不孤单”。
感谢之余,湖北省博物馆也将这份爱传递了下去。2月3日,当时的武汉市文博单位物资奇缺。他们决定将国家文物局和国家博物馆支援的物资分一部分给武汉市:84消毒水10桶、消毒片5000片、连花清瘟胶囊160盒。此后,又从自己并不充裕的物资中分出一部分,陆续支援湖北尤其是武汉的兄弟单位。比如,给辛亥革命纪念馆500只口罩,3桶84消毒液,60盒连花清瘟胶囊,还给黄冈地区分了300只口罩,2桶84消毒液,30盒连花清瘟胶囊。在“战备”物资极度缺乏的当时,这些数字真真切切地诠释了什么是“我们是一家人”。
支援自始至终都在进行,从最初的抗疫物资,到后来的日用品、食品,全国的文博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湖北的抗疫注入能量。
“不一样的岗位,一样的坚守”
方勤原本今年约好和妻儿一起陪老母亲去乡下过春节。那是母亲的老家,很长时间没回去了。然而,方勤失约了,他得跟博物馆在一起。其实,对家人说对不起的,何止方勤。
湖北省博物馆保安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国宝卫士”。罗国萍,把家安在武汉的孝感人,已经当了15年国宝卫士。这次封馆,作为大队长,他当仁不让留在馆区。除了做好安保的本职工作,他还在储备物资短缺的情况下,竭尽全力解决执守人员的后勤保障,从基本的油盐酱醋,到后来的洗漱用品等,彻底解决了大家的后顾之忧。每当看到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他都极为佩服。“虽然我们和他们岗位不同,但大家是一样的坚守,一样的初心。”
吕佳欢,湖北省博物馆保安队特勤中队长。在封馆的日子里,他每天背着这只40斤重的喷雾器,上下午各一次,走遍馆区的每个角落严格消毒。累,一圈走下来,汗水浸湿了内衣;呛,强烈的消毒水气味刺激得口鼻难受,但他一直坚持着。他说:“我们无畏无惧,坚守岗位,因为我们是强大的国宝卫士!”
3月16日,封馆第50天,抑制不住的兴奋之情从日记中涌出来。“今天公布新增4例!太好了,连续5天个位数!从8例到5例到连续3天4例,看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所以,我宣布,湖北省博物馆封馆50天历史结束了!我也跟大家一起度过了难忘的33天!我们将去迎接新的篇章!拥抱春天的到来”!
(光明网3.18 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