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2月25日 星期二

    “我们就是先头部队”

    《 文摘报 》( 2020年02月25日   08 版)

        内蒙古对口支援湖北省医疗队出征。

      2月18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经过19天悉心治疗,74岁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程竑痊愈出院。身为中医的他,对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援鄂医疗队竖起大拇指:“你们不但治疗疾病,还开展心理疏导,我要由衷地说声谢谢!”

      今天,在荆楚大地上,已有3万余名医务人员从祖国大地的各个区域驰援而来、集结作战。

      无畏勇气

      穿着防护服长时间工作,是什么感受?空军军医大学赴鄂医疗队队员、986医院血透中心护士长李芳曾问过两位从小汤山抗击非典回来的同事——护理部主任冯晶、刘蕊。“像上刑。脱防护服的时候,像往外倒水。”这样的回答让她惊叹,记忆犹新。

      然而,当除夕之夜,空军军医大学赴鄂医疗队出征之时,两位深知抗击疫情之艰苦的老队员却赫然在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们的勇气让我敬佩。”李芳说。

      “得知武汉医疗资源紧张之后,我第一时间就收拾了行李,做好了支援一线的准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朱凤雪说。“我们来之前,也无法了解具体的疫情,所以心里还是有些害怕。来了之后,倒顾不得害怕了,每天忙忙碌碌。”朱凤雪坦言。

      华珍是中建三局医院的一名内科护士。2月5日接到紧急支援洪山方舱医院的动员令后,她简单收拾好行李,骑着共享单车火速赶到医院报道。怕家人担心,在随队前往方舱医院的路上,她才拨通了妈妈的电话,没想到,妈妈全力支持。

      同样因为不忍告诉父母,北京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文力索性向老人撒了个谎。事后,他才愧疚而坦荡地写下家书:“这仗我不打,面对不了自己。”“对家而言,我们像个逃兵。但对国家而言,我们就是先头部队。”四川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廖莎的话,道出了多少医者心声。

      “大年初二那天,你接到了医院防控疫情的通知,就自己报了名,请求上前线。医院‘派兵点将’的名单上有你,然后你才告诉我。其实,你不必瞒着我的,我又怎么会阻止你呢?”这是胶州中心医院质控科的张艳写给丈夫——胶州中心医院心内科医生王春良的《与夫书》。

      回春妙手

      余追,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1月18日起,他带队支援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经历过太多次抢救,他仍觉得每一次都惊心动魄,“病情瞬息万变,不容一丝闪失”。

      疫情还未全面暴发时,人民医院收治了一位62岁的新冠肺炎患者。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且有30余年肝硬化病史,进入重症医学科仅3小时,呼吸衰竭的迹象便陡然明显。

      立即进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之后,边试探着剂量给激素,边记录病人体征的细小变化。将近24小时,余追盯着监护仪上闪烁的数字不敢合眼。生死较量持续了10余天后,老人才逐渐好转;将近一个月时间,病愈出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收治的重症患者中,很多都有“特殊情况”:有的做过肺癌、结肠癌手术,有的“三高”严重,还有一位最棘手:因为接受过肾移植,他需要持续服用抗排斥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但治疗新冠肺炎必须立即停用所有免疫抑制剂。如何既有效治疗,又确保移植的肾脏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徐西振等5位专家紧急会诊,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效果来得比想象更快:住院3天后,患者体温降了下来;7天后,核酸检测呈阴性。2月17日,这位53岁的患者康复出院。“我带着信心回家了,这份信心,是你们的高超医术给我的!”

      在新冠肺炎患者中,不少是准妈妈。新疆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任宏颖,至今已赶上了4个“小毛毛”的降生。为了顺利分娩又确保孩子不被传染,必须实施剖宫产,并进行严格的防范护理。每个遇到这种情况的医护团队都慎之又慎,常要组织新生儿科、妇产科、感染控制科等多方专家联合会诊,确定最万无一失的手术方案。在这样的精心呵护下,一个个健康可爱的战“疫”宝宝诞生了。

      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设备救治重症患者;应用床旁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改造呼吸机,为患者做喉镜直视下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在抗击疫情一线,每个医护团队都不断创新、全力施治,依靠过硬医术和过人胆识,不断把一个个未知的问号拉直。

      仁心大爱

      “我在病房里听到最开心的话,不是‘谢谢、你辛苦了、小姑娘针扎得真好’,而是‘护士,我一份饭不够吃’。”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呼吸护理护师曹莹璐笑着说。因为她明白,只要病人说“饭不够吃”,就意味着病情好转。

      病房里的一位范姓老人尤其让曹莹璐放心不下。“范爷爷生活不能自理,吃饭吃药都需要我们来喂,要定时更换尿不湿。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就蜷缩在被子里,难受得不说话。”

      经过几天治疗,范爷爷的精神好了很多。为了避免在喂水时呛到他,曹莹璐把输液器剪成小段给他当吸管用。咳嗽时,老先生会把头转向一边,示意她不要过来。“范爷爷那么难受还替我着想,我也要努力坚持下去。”曹莹璐说。她只要有空就会去看看老人。

      在武汉,在湖北,在全国各地,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这群和死神赛跑的白衣天使们,有的跪着给病人插管、帮危重病人翻身洗头,有的在防护服上写上“新疆烤包子”等字样逗病人开心,有的在隔离病房里给患者过生日,有的为康复出院的患者送上祝福卡或手写信……即使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已经写下遗书,并拒绝服药,医护人员也不会放弃希望,努力从病魔手中拼抢一线生机。

      “医护患同心同德同经历,一定能扛过这场战役。”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ICU)护士长李少云眼里闪着光。她相信,这些坚强可敬的病人们,也是医护人员的天使。

      (《光明日报》2.19  武汉一线报道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