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2月18日 星期二

    文化类综艺何以受青年青睐

    《 文摘报 》( 2020年02月18日   01 版)

      【文化观察】

      《中国诗词大会》已走到第五季。文化类综艺能有这样的生命周期,并且未见明显颓势,就当下而言,有着足够丰富的意义和内涵。

      从2016年至今,《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多档文化类综艺,不断赢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重认可。从模式上看,这些文化类综艺既不像港台综艺模式“嘻嘻哈哈”,不像欧美综艺模式受“条条框框”限制,也不像韩国综艺模式“大喊大叫”的风格,更符合中国国情、更接中国地气儿,在剧情节奏、情感认知、价值理念、文化身份上,与电视机前、各类平板电脑和手机屏幕前的青年观众,有着更为贴近的文化心理距离。

      就算是在今天,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脑海中,一提起传统文化、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程度上还是会有刻板、保守的印象,很少会将这些话题与青年文化、青年亚文化联系起来。然而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所折射出来的一系列新鲜、纷繁的文化经验,却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看法。

      事实上,当下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热情。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文化类综艺近三年来的“突然”热播,大大超出了以往所有理论分析框架的解读范围。

      在这个维度上,这一波被誉为“清流”的文化类综艺是不是一种生命力更长、效益产出周期更持续的模式?能不能在较为丰富的层次上满足广大青年群体的文化娱乐需求?这些关键性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人民日报·海外版》2.12 孙佳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