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武汉的快递要不要拒收?”“禽类是不是不能吃?”“听到对方是湖北人就害怕”……对疾病的恐慌已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医学中心心理科副主任贺英提醒,我们需要事实信息来准确了解疫情,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清楚地意识到,了解事实的目的是更好地保护好自己和家人,而不是将其变为恐慌,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心理可能出现的变化
1.情绪上出现愤怒、烦躁、焦虑、麻木、内疚、无助、不知所措;
2.思维上出现难以集中注意力、低自尊、自责、有一种被隔绝的感觉、健忘、混乱;
3.生理上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少或增加、药物滥用;
4.行为上出现吵闹、危险行为、工作或学习上效率出现问题等情况。
身处恐慌之中,有些人会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情绪、思维、生理、行为等方面表现异常。在严重恐慌的状态下,一种类似相关生理疾病的心理疾病,危害不亚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普通民众做好这四点
1、你的应对措施,是否积极?
勤洗手、多消毒;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尽量戴符合要求的口罩;肉类煮熟等。尊重医生的建议,并将这些方法传播给身边的人,特别是老人、儿童。应对恐慌,我们需要的是耐心与行动,尽量不要让疫情影响正常的作息,有充足的睡眠与作息,用健康的生理与心理,共渡难关。
2、你的应对态度,是否乐观?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有助于自身免疫力的提升,更能帮助身边的人稳定情绪、缓解焦虑。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一些可靠信源的科普信息来了解疾病的来龙去脉以及传播途径等。也可以列一个室内活动清单,比如打扫,看一些感兴趣的纪录片、电影等,也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重塑自己的心理。
3、你的心理支持,是否稳定?
疫情的爆发可能会影响我们原本的计划,取消旅行、走亲访友等等。有的人会因此感到百无聊赖,产生一种虚无感。当出现这些负面的心理感受,我们应该寻找适当的心理支持来缓解这一状态。和朋友谈心聊天、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都会有所帮助。
4、你的家人朋友,是否需要支持?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亲友的心理及生理状态,以防过激行为及患病后失去最佳救治时间。更重要的是,应该提醒身边信息不够灵通的老人,告诉他们疫情的严重性,提醒他们做好防范、减少出门、戴好口罩等。
(人民网 1.29 曾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