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20年01月18日 星期六

    鼠:是祸害也是精灵

    《 文摘报 》( 2020年01月18日   08 版)

        鼠年马上就要到了。

        鼠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对于人类来说,这种密切关系更多是一种无奈。鼠是“四害”之一,人与鼠的斗争,贯穿了人类成长的始终,这种斗争至今没有胜负。更有人预测,如果有一天人类消亡,统治地球的很有可能是——老鼠。

        人对鼠的感情是复杂的,在人类文化中,鼠是一种精灵的象征,也是富足的象征。这或许是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也或许是因为在现代医学科技发展中,鼠也为人类做出了牺牲和贡献。

        惊人的生存能力

        鼠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老鼠在动物学分类中属于哺乳动物里的啮齿目、鼠科,俗称“耗子”,是哺乳动物中繁殖最快、生存能力很强的动物。全世界有鼠类大约480种,我国有34种,常见的有褐鼠、黑鼠、田鼠、土拨鼠、仓鼠、岩鼠、竹鼠等。

        鼠的繁殖能力很强。独立之后的小老鼠,雄鼠在30天后就发情,而雌鼠的性成熟相对慢,大约需要40天。雌雄老鼠交配后,最快21天就能生产,有记录表明一胎最多可生23只小老鼠。母鼠在生产6至12小时后如果再次交配,还可以再妊娠。

        鼠有极强的适应环境能力。老鼠可以在炎热的沙漠中生活,也可以忍受零下50℃的严寒。老鼠的移动迅速,将体重约30克的田鼠装上运动记录器,发现它一天能走16公里。而褐鼠能走25公里以上。鼠的寿命通常在1至3年。在人工饲养的实验下,褐鼠在22℃、湿度60%的环境中,使用精选的饲料,寿命可以达到5年。

        鼠字头顶一个“臼”

        老鼠是一种贪吃的动物,消耗粮食的数量是惊人的。每只老鼠每天要吃掉相当于它体重五分之一的食物。据估计,每年生产的粮食约有5%被老鼠夺去,全世界每年因此损耗的粮食有5000万吨。另外老鼠还盗食森林的种子,啃食幼苗、树皮,给森林带来严重的危害。老鼠也破坏草原,与牲畜争夺牧草,影响畜牧业。

        近代以来,人们对传染病的发病原理有了深入的认识以后发现,除了争抢粮食,传播疾病可能是老鼠给人类带来的更大危害。

        鼠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密切,数量多,分布广,迁徙频繁,是很多疾病发生和流行的传播媒介,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30多种疾病。人类历史上仅几次鼠疫大流行,就吞噬了3亿人的生命,远远超过历史上直接死于战争的总人数。

        鼠疫是原发于鼠类并能引起人与人之间流行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历史上死亡率很高。它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所导致的一种发热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为老鼠和跳蚤。根据不同的症状,鼠疫可分为三种,即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腺鼠疫发病时先打寒战,然后呕吐、头痛、眩晕、畏光、背痛、肢痛、失眠,体温会迅速升到40℃以上;肺鼠疫的临床表现似支气管炎,但很快会出现水肿,大多在三四天内死亡;败血性鼠疫是这三种鼠疫中最凶险的一种,表现为虚脱和脑损害,24小时内就会死亡。

        通常认为,人类历史上鼠疫有过三次大流行:6世纪中叶开始在东罗马帝国出现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在欧亚夺走上亿条生命。因疫情暴发适逢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故此次瘟疫被后人称为“查士丁尼瘟疫”;14世纪鼠疫第二次大流行,此次鼠疫大流行在历史上称为“黑死病”,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整个欧洲大陆因此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鼠疫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除了争抢粮食和传播疾病,老鼠还会带来很多其他的灾难。1977年美国调查“原因不明的火灾”,发现大部分是由于老鼠所致,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地下电缆每年因鼠害而损失数十万美元。

        正是因为老鼠的种种危害,它被列入“四害”之一。也正是因为这些危害,老鼠经常遭受人类打击,鼠字的造字是头顶一个“臼”,也可以看出鼠的这种处境。

        鼠对人类也有贡献

        鼠带给人类的并不只有灾难。历史上,鼠也对人类做出过贡献。

        人类打猎吃野味很可能最先从吃鼠肉开始,因为古时候遍地皆有山鼠洞,古人以草枝点火熏鼠洞,山鼠被迫蹿出被人打死,所以吃野味以鼠肉最易获得。繁体字中打“獵”的“獵”字中有个“鼠”的偏旁,其道理就在于此吧。在周口店龙骨山的遗址中就发现大量烤焦的鼠牙、鼠骨化石。而到了周代,帝王更是视鼠肉为珍宝,鼠肉被称为璞玉,而从汉代马王堆及河北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地均挖出若干封坛的鼠肉干。

        不仅在中国,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致相同。考古人员在苏格兰斯卡拉布雷史前村落遗址曾发现大量啮齿类动物骨骼残骸,认为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曾烧烤田鼠食用。

        而在现代医学史上,小白鼠作为最经常被使用的试验品,更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研究发现,老鼠和人类99%骨骼结构相同。老鼠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人类相差无几。80%的人类基因与老鼠完全相同,99%的人类基因与老鼠非常相似。所有这些指标,是在外形上与人类更为接近的猴子都没有达到的。

        据统计,每年在全世界各工业和科学研究所里献身的动物多达四亿只,其中90%以上是老鼠。其原因是鼠类巧妙地将体小和繁殖率结合在一起。而现代的实验室之所以更偏爱小白鼠,是因为小白鼠高度透明的皮肤有利于静脉注射。很多挽救人生命的药物,都是通过小白鼠实验开发出来的。

        在人类文化中是精灵的象征

        人对鼠的感情很复杂。头顶一个“臼”字屡遭打击,却一直生生不息,生命力顽强,在人类文化中,鼠也是精灵的象征。

        十二生肖作为纪年的一套符号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毫不起眼的老鼠不仅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还能名列榜首,其中的原因一直是人们乐于探究的话题,而种种解释,都离不开老鼠的“精灵狡猾”。

        中国民间认为,鼠年是富足的,给人们带来机会和好年景。老鼠繁殖力强,古人祈求生命繁衍、子孙兴旺,于是,也产生了敬奉子鼠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老鼠嫁女,是中国民俗文化中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初十,有的在正月十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当晚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吭,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声音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给来年带来隐患。《老鼠嫁女》也是年画的重要题材,画里有一队老鼠,前面的几只老鼠吹着笛子,打着锣鼓,提着灯笼,举着罗伞。中间有4只老鼠抬着一顶花轿子,轿子上坐着个头戴凤冠的鼠新娘。轿子后面跟着的,是一群大大小小的送亲老鼠。画面的左上角,还有一只老猫。它一边睁只眼闭只眼地看着这支老鼠队伍,一边抓着一个鱼头津津有味地啃着。送亲的老鼠队伍竟大摇大摆,热热闹闹地在大老猫面前走过。

        (《北京日报》2020.1.10 薛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