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从没想过会在北京待这么长时间。
自我结婚那年起,他们的原则一直是每年来一次,至多待三个月。第一个月是适应阶段,第二个月平稳落地,刚入第三个月,他们就无视你的任何挽留,归心似箭了。宝宝出生后也是一样。住满两个月,老妈开始张罗着面试阿姨,过了和阿姨的磨合期,他们立刻放心满意地打道回府。
我父母的观念是,你有你的生活,我们有我们的。但随着事情的变化,老爸老妈进京的次数日渐增多。比如,外孙女生病,你刚挂了电话说没事没事,他们第二天就到了。再比如,他们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老人对自己的病情总是遮遮掩掩,等你清楚病情的时候,通常已经到了要进手术室的地步,于是你发着脾气订好车票,催促他们尽快过来确诊一下病情。还有别的突发事件,诸如要出国一段时间、家里要装修、某段时间工作繁忙等,难免又要紧急召唤。在这些回合中,老爸老妈突然意识到自己一年居然要在北京待上大半年。
严格来说,我的父母是步步沦陷的,他们在老家那边,无比理智地保留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我的一个同学,刚到广东某城市工作没多久,父母就放心不下,处置了老家的房产,在广东安家落户。
当然,还有基于各种原因的“不得不留下来”。总之,你慢慢发现,这个城市里装满了口音各异的父母。他们相约去超市买菜,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去公园跳舞,他们推着宝宝出去散步,热火朝天的方言碰撞有一种天然的剧场效果。他们聊天的内容多是儿女、孙辈,或者即将降临的孙辈。
在我看来,这些身在儿女家的外省人,有一种十分难得的精神气质,那就是明明不那么喜欢这片土地,仍然保持着热火朝天的生活状态。
相比而言,我们这一代做了父母就显得有些自私。我们也会讨论将来要不要生活在儿女的身边,讨论的结果是,没人愿意放弃自己的生活和圈子。也是,我们这些“有自我”的父母,怎么会放弃自我,去迁就别人的生活呢,何况,那有可能是一种连根拔起的迁就。可是上一代人不一样。那么多身在国外,短暂或长期照顾孙辈的老人,他们更是生活中的勇士吧。而所有这些身在异乡却义无反顾的父母们,他们心里最大的愿望,其实特别简单,那就是儿女在哪儿,哪儿也是他们的家。
(《广州日报》12.23 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