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缅甸的出家习俗与禅修文化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26日   03 版)

      在缅甸,到寺庙出家是一种社会习俗。缅甸人认为,男子一生中一定要出过家。有的人一生会出很多次家,长的十几年、几十年,短的十天半个月,甚至还有只出了一天家的。当然,出家容易,还俗也很容易。2016年4月,卸任缅甸总统的吴登盛便选择削发出家修行,并在5日后还俗。

      缅甸佛教的出家仪式十分隆重,剃度、受戒、流水布施缺一不可。剃度后的当天下午,寺庙会召集所有准备出家的信徒们带上袈裟举行受戒仪式。缅甸佛教相信,袈裟具有灵性,故在披袈裟前必须受戒。在布施环节,从受戒厅门口到佛塔南门排满了民众。新受戒僧侣们通常会拎着一个袋子,排成长队,缓慢向前踱步,每挪动两步袋子里就又多了一样布施品,短短20多米的布施路线走完竟要花20多分钟,缅甸民众对佛教的虔诚和对僧侣的尊崇令人震撼。

      与国内的出家僧侣相似,打坐、化缘、吃斋也是缅甸僧侣的日常。打坐是僧侣基本的修行,有的寺庙每天三次打坐,每次1个小时,早禅通常在凌晨四五点之间,下午禅在3点之后,晚禅则是在傍晚8点前后。缅甸的打坐更像“瑜伽”。僧侣们没有垫子,坐在地上,在住持念诵经文的同时还要快速而猛烈地呼吸。化缘则往往是在早上,僧侣们光着脚,裹着严实的袈裟,在三十六七度的高温下踏上坑坑洼洼、石子密布的路面前往闹市街区化缘。由于信奉南传小乘佛教,缅甸僧侣可以吃肉,施主布施也常常会为僧侣准备肉菜。

      由于过午不食的传统,僧侣一天只用两顿斋饭,但可以在午斋后吃一些特色小食,如炸蚕豆、炸花生,还可以选择饮用不含酒精的饮料。

      缅甸的佛教文化讲求面向大众,具备相当的包容性,每年去缅甸短期出家的外国人络绎不绝。他们既可以选择去寺庙体验完整的出家流程,也可以选择相对国际化的禅修中心只参加禅修课程。针对外国禅修者,有专门的赴缅禅修签证可以申请,停留期超过普通旅游签证。

      禅修期间,通常会要求止语、素食、过午不食,并禁止外出。早上四五点起床做早课,晚上九十点还会安排晚间冥想,每日睡眠时间则一般不超过5个小时。此外,还有散步禅修和静坐禅修。

      现代人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冥想与禅修成为越来越多人寻求情绪放松、工作减压的良方。研究显示,定期冥想可以刺激身体产生明显的变化,促进正向情绪的产生。在苹果、微软等美国知名科技公司内部,冥想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很多科技精英都希望通过冥想来达到“消除对于快感的渴望,直面痛苦”。

      2018年12月,社交媒体“推特”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克·多西42岁生日时,便选择到缅甸达玛玛希禅修中心进行为期十天的内观冥想。在修行期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一间只有床和厕所的小屋里,不能读书、写字、与他人说话,即便打饭时也不能发生眼神交流。他每天早上4点起床,然后进行长达17个小时的内观久坐训练,长时间双腿盘坐,每天只有45分钟时间通过走路的方式进行休息,晚上9点,就要躺在床上直到第二天4点,循环往复。在此期间,他的手机只在拍照时打开。此外,他还需要定期进洞穴里去打坐。多西后来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中写道,这次苦修是一个消除快感、直面痛苦的过程,是一次对心灵最深层次的破解和重新编程。

      (《光明日报》12.19 鹿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