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当年读书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26日   05 版)

      ■游宇明

      50岁以后,我有了一间漂亮的书房,面积不大,仅仅11个平方米,里面的设施却很齐全:书架两排,还有一台工作电脑、一只双人小沙发。这样的读书条件,我当年完全没有想过。

      30多年前,我在湖南师大上本科。学校前临湘江、背倚岳麓山,怀抱桃子树,风景妩丽至极,只是冬天特别冷。冬天读书,我呆得最多的地方是宿舍里那张小床。我上大学那会儿,学校不组织晚自习,课余时间学生想干什么便可干什么。吃了饭,洗漱完毕,我会脱掉外裤,爬进被窝。被窝最初也是冷的,但只要两三分钟就会被体温焐热。棉被保暖能力很强,一旦接纳热量不容易消散。在床上坐读就是两三个小时,啃掉一本诗歌、散文,是家常便饭。读得倦了,倚靠床头眯上三五分钟,又接着读,双脚麻了,便用手捏捏。

      大学毕业后,分配进一家高校教书。做老师,无论住宿还是生活条件都比当学生时要好,起码有单独的卧室,有两人合用的厨房、洗手间。每年冬天,单位也会发放四五百个藕煤,用来烤火至少可以对付一个月。只是我不太会生火,一弄就烟巴火熏,我自己就受不了。

      生电炉呢?当时一度电要5毛钱,以一天在房子里呆6个小时计,得花3块钱,而我当时的月薪不过六七十元。因此,冬天读书,依然只能选择在床上进行。好在我工作后单位发了一张1.4米宽的绷子床,独个睡有点奢侈,一半就被我用来放书,随看随取,看完再将其置于书架上。想写点读书笔记什么的,就在腿上垫一本杂志。这样的读书生活整整持续了10年,一直等到分居异地的妻调过来才告结束。

      坐床读书,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换上现在,我根本不会选择,但它客观上奠定了我最初的知识结构。我后来能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数百万字文学作品,就与当年这段艰苦自励的读书生活紧紧相关。

      (《北京日报》12.20)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