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个含蓄的民族,男生从小不能哭,眼泪是懦弱的代名词。遇到大事,总被劝慰“节哀顺变”。
先要厘清一个观念:悲伤是我们再正常不过的反应。悲伤不是一种要被治愈或是需要克服的什么东西,而是我们人生里都要有的经历。它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更关怀他人,也更谦卑。通常我们一遇到哭泣者,第一个反应就是去安慰,递面巾纸到对方手上,或是亲自帮对方去拭泪,其实这是不适宜的。递面纸的潜台词是不允许对方继续表达他的哭泣,合宜的做法是把面巾纸放到对方可以拿到的地方,把用不用的选择权让给对方。悲伤需要被看见,需要被表达。
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剧痛,常常无法有对方的同理心。这也是为何我们看到一些人在很长时间依然走不出悲伤情绪,就会心生厌恶,我们会以为“你应该好了”。就好像悲伤是有量表的一样,必然会随着时间消退。其实,每个人与逝者的关系亲疏远近不同,每个人的依恋类型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悲伤表达方式也不同,会表现出的悲伤面貌也天差地别。
对于有过重大失落经验的人来说,悲伤从来不会被走出,悲伤也不需要被走出,他们不过是学会了和悲伤一起生活,学会了更温柔地看世界,学会了更珍惜眼前人。爱与支持才是他们需要的。
(《老年日报》12.13 高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