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贾大山:“印清楚了你也不认得!”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21日   08 版)

      韩羽先生大文《贾大山》(《韩羽集》卷三《东拉西扯》第260页,河北美术出版社2019年1月)有《世说新语》味道:

      政协常委会上,领导传达中央首长讲话,念着念着顿住了,台下有人报出那个字,领导接着念下去,可是却又解释:“印得不清楚。”我旁边的贾大山冒出一句:“印清楚了你也不认得!”吓了我一跳,我赶紧瞅向台上,这时四周的眼光一齐向我俩射了过来。其实贾大山说得没错,因为,那是成语中的一个字,只要懂得了那个成语,纵使不印出那个字,也会猜得出的。贾大山固然说得对,可是时间、地点、对象不对。中情所激,不觉出之于口,到底是书呆子,呆性大发了。

      河北省政协召开常委会,领导传达中央首长讲话精神,可能临时抱佛脚吧,他念着念着卡壳了,在旁人“点拨”下又接着念。韩羽先生脑海刚刚闪过这个人还比较朴实的念头,不认识就是不认识,旋即被“印得不清楚”的“解释”弄得心情十分别扭,更没想到坐在身边的贾大山突然冒出“印清楚了你也不认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他只能“镇定自若”告诉四周的扫射目光——“不是我干的!”

      政协常委就那么几十号人,会场无所谓“台上”“台下”。贾大山声音不大,但听得清清楚楚,大家正襟危坐,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引颈静观如何收场。老书记毕竟久浸官场,面对突发情况“处变不惊”,“若无其事”地继续传达。

      “您还记得那个成语吗?”我问韩羽先生。

      “不记得了。我和贾大山太熟悉了,根本没想到会写他。”

      这个平时比韩羽先生规矩得多的正定县文化局局长,一涉及到文字问题就按捺不住,书呆子气又来了。地委书记连这个字都不认识,还“屙屎不出怪茅坑”,他“中情所激”,“激”不择时、择地、择人而发。如果说地主的财富是广袤的良田,富翁的财富是亿万的钞票,那么文人的财富就是渊博的知识。你明明腹无诗书却厚着脸面“装相”,这或许是贾大山“呆性大发”的重要诱因吧!

      我想起“学术警察”吴小如先生。北京大学某校长发表演说讲错一字,吴先生散会后追上校长当众纠错(方式方法或可商榷),指出应该怎样怎样,弄得校长很没有面子。吴先生“不识时务”,落下个墙内开花墙外香,前辈欣赏同辈(僚)妒的尴尬局面。他门人王水照先生告我:“吴先生太耿直、太较真了,七十(实则六十八岁)不到就退休了,好多教授过了七十还在带学生呢!”

      我又想起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校长阁下将“鸿鹄(hú)志”念成“鸿鹄(hào)志”引发网上舆论狂欢。如果没有互联网、自媒体的“监督”,与会嘉宾及北大教职员会不会当面或私下拉拉袖子?如果北大多些适应吴先生们生存的土壤,是否有机会纠错于盛典之前?我有位老领导一直将“酗(xù)酒”念成“酗(xiōng)酒”,大家见怪不怪,眼睁睁看着他“酗(xiōng)”到退休。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老领导的“酗(xiōng)酒”神态,内心有种说不明道不白的感受。

      为什么纠错之难难于上青天?是他人(当然包括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是本尊自以为是、文过饰非?抑或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好像又不是!想想明人赵梦白《笑赞》中主仆“太行(杭)山”与“太行(形)山”之争,教书先生立判对错——“你输他一次东道(奖一吊钱给仆人喝酒)不要紧,让他一世不识太行山。”好个厉害的教书先生!孟子曰:“教亦多术矣(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我不屑于教诲他),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啊)。”

      人人都会念错字(恕我绝对化),如同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感冒发烧一样,无人能够例外。有病吃药,无病健身。念稿是领导的职责所系,要求每篇稿子亲自动手不太现实,但念稿前熟悉熟悉“台词”,没有把握的汉字查查字典还是必要的。如此还念错字也不打紧,虚怀若谷,知错立改,面子虽损,里子犹存。反之,如果“死要面子活受罪”,非得找出什么狗屁理由“洗刷”自己的无知,那就真的面子全失,里子不保了。

      人类有汉字以来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可否算念错字、纠错字、容错字的历史?我喜欢贾大山的“呆性大发”,敬佩吴先生的“当众纠错”。然我们之所以“听之任之”持中立态度,之所以存在就是合理,盖生活本来就是高尚与庸俗、纯真与世故、美丑与善恶、是非与对错并存。想想十四亿国人都像播音员(其实他们也会念错字)一样“字正腔圆”,这个“整齐划一”的社会多么单调乏味?

      念错字、纠错字、容错字已源远流长了数千年,不可能“中道崩殂”。就让我们以平常心态静观二品大员将“滇越铁路”念成“镇越铁路”,新生报到时北京大学“热列欢迎”、郑州大学“报道流程”等各色演员粉墨登场吧!他们并不因你的“疾‘错’如仇”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可能在“提笔忘字”的当下“愈演愈烈”。对他们以及我们的看客心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没有多大必要。世俗生活由于有了他们的表演,才衬托出贾大山、吴先生们敬惜字纸的可爱。

      当然,尽量多识些汉字,努力不念(写)错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种对文字的敬畏之心还是应该提倡的。

      (《中华读书报》12.18 萧跃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