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拯救长江鱼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12日   01 版)

      长江渔业告急。长江的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如今的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水产品的0.15%。春季禁渔实行17年后,2019年1月,国家决定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全面禁渔,以2020年1月1日为起点,为期十年。

      著名鱼类生物学家曹文宣是最早提议“禁渔十年”的学者。他曾长期在长江流域调研,让他最无法容忍的,是在长江沿岸盛行的电网捕鱼和“迷魂阵”。所到之处,大鱼小鱼都被打死。

      2016年,农业部扩大长江禁渔范围,统一和延长了禁渔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鱼类的繁殖。但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过度甚至非法捕捞卷土重来,春季禁渔的初衷难以实现。因此,从2006年起,曹文宣开始呼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十年。以四大家鱼为代表,长江主要经济鱼类性成熟的时间是3~4年,10年禁渔,将有2~3个世代繁衍。

      在学者们看来,除了为鱼,十年禁捕也是为了渔民。

      曹文宣至今还保存着2007年他看到的一篇报道,上面是这样总结渔民的:“一船文盲、一船血吸虫患者、一船超生户、一船贫困户。”这些渔民常常一家七八口住在船上,条件艰苦。洞庭湖污染严重,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渔民捕鱼早就入不敷出。这让曹文宣更坚定地呼吁十年禁捕,让渔民上岸。

      任文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他在考察时见过很多职业渔民。他们经济拮据,过着穷苦的日子,所以不愿让下一代再靠打鱼为生。“从扶贫角度,结合十年禁捕,帮助他们寻找替代生计,这也是一种精准脱贫的方式。”任文伟说。

      但十年禁捕的政策落地,并非易事。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长江禁捕涉及11万条渔船,近28万渔民,管理难度非常大。

      这在此前四个月的春季禁渔期,有过不少前车之鉴。刚实行春季禁渔时,夏德军很头疼,他是安徽省马鞍山市渔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渔民都有侥幸心理,常常在半夜开船偷捕,电捕捕得很快,只用一两个小时。执法人员接到举报后赶到现场,偷捕渔民早已没了踪影。

      执法船普遍老旧,追不上违法船。夜里执法,有时候会出现渔民暴力抗法的情况。“十年禁渔和以前的春季禁渔相比,在执法难度上不是一个级别。一缺人,二缺钱,但最核心的还是缺人。”夏德军表示。

      长江办主任马毅表示,长江十年禁捕之后,长江办也会推动各级政府加强渔政执法的投入和队伍建设,增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推动集约化管理。同时,他们也在打造跨部门长江水上联合执法平台,在交叉水域、重点时段重点打击。

      过度捕捞只是影响长江渔业资源的原因之一。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航道整治、挖沙采石、滩涂围垦等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都在破坏着长江鱼类的生存环境。

      在任文伟看来,上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在单纯禁渔之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综合科学研究,拿出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45期 杨智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